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不务正业的写了篇《益州之战》 (第3/5页)
定,不过查书发现汉时几个姓泠的,散居在全国各地,与泠苞离得最近的,是《华阳国志》中的蜀郡广柔县人泠丰,可假定泠苞为蜀郡人。 邓贤,在《魏书》中,提到“(孟)达甥邓贤”。孟达老爹孟佗,170年任凉州刺史,则孟达的jiejie生于170年乃至更早都可能,东汉女子十三岁结婚都是常事,213年有一个二三十岁的儿子很正常。邓贤此时与刘备作战,日后反对孟达回蜀也是相符的。 邓为南阳大姓,而蜀中各地大姓都不见有邓,刘璋军中此时还有邓芝,所以邓贤为南阳人的可能性也不小。 吴懿,陈留人,三国志中,涪水之战没有吴懿的名字,只见于华阳国志,而且国志提到,这一仗后“懿诣军降”。 吴懿的meimei嫁给刘璋的哥哥刘瑁,刘焉与他爹有交情,这样的关系他居然先降,置CD的妹子于不顾,是很让人惊讶的一件事。 而且吴懿不是被抓后投降,而是“诣军”,主动到刘备营中投诚的。 吴懿这样的近亲投降,对刘璋军的士气可谓重大打击,刘备当即封他为讨逆将军,吴懿是有史可载,刘璋军投降的第一人,这也是刘备发兵后封赏的第一人。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投降,吴懿的形象都会因此受损,所以陈寿抹去了他的名字和投降事迹,另外为了避司马懿的讳,三国志中都将其写为“吴壹”。 演义中吴懿仅仅一合,就被赵云擒下,刘备问:“投降么?”吴懿说:“我既被捉,如何不降?”投降都理直气壮的啊。 吴班,壹族弟班,字元雄,大将军何进官属吴匡之子也。 吴班是否随吴懿一起投降,无资料。 吴苋,寡居在家,吴懿不可能带她随军,刘璋的性格也不会迁怒于嫂子,应该是CD投降后才有机会被介绍给刘备,变成吴皇后的。 吴苋的名字,我努力了一个多小时,实在查不到,这个是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讲的,老先生没有写别的皇后名,单单提了吴苋,应该是有墓碑县志之类作依据吧。 涪水阻击战失败,刘璋军退到绵竹县,三国志说这次刘璋派出护军李严督军,华阳国志则加上了江夏费观,在涪水的时候好歹还提了一句“破败”,在绵竹却是直接一个“降”字,恐怕连仗都没打。 为什么投降得这么快呢?跟下面这个人有直接关系。 费诗,犍为南安人,刘璋时为绵竹令,先主攻绵竹时,诗先举城降。——《费诗传》 作为刘璋军第二个投降的人,费诗是个怎样的人呢?胆小、猥琐么? 在刘备准备称帝时,费诗是少数敢站出来反对的人,因此被降职外放。 华阳国志评价:“惜哉公举,帅直陵迟”陈寿评介:“费诗率意而言。” 这种直肠子,投降也那么干脆,我想他应该是为了不让百姓受罪,反正局势一目了然,刘璋打不过刘备,何必磨叽呢? 另一个原因,益州人与东州人不和,费诗对东州人还特别反感,骂过孟达为“小子”,而李严写信给孟达时,却情意绵绵:“思得良伴。”这次督军的李严费观都是东州人,双方很容易出现矛盾,费诗一怒之下投降也是可能的。 县令举城投降,李严费观等人的军队,只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了,不降又咋办呢? 话说自从吴懿降了以后,刘璋为领军人选很是发愁,发现亲戚也靠不住,还得找个有节cao的人,于是就相中李严了。 李严才到益州几年,怎么会被刘璋看上的呢? 《李严传》:“曹公入荆州时,严宰秭归,遂西诣蜀。”李严不肯降曹,这不正是传说中的忠烈之士么?所以一到益州刘璋就让他当了CD令,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啊。 而且李严性格高傲,寻常人都不敢接近他,被乡人号为“李鳞甲”,这种人怎么可能投降? 可惜刘璋忘了一件事,李严在刘表帐下时,曾任南阳郡吏,与屯在新野的刘备很近,说不定就交往过,而且刘备这次带了无数荆州人过来,他乡遇故交,李严能不心动吗? 刘焉刘璋是荆州江夏人没错,但那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新一代的荆州人跟他家不熟。 刘备日后托孤的两大重臣,一是孔明,二就是李严,在荆州时刘备跟李严没点基情谁信啊? 演义中的李严,与黄忠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负,孔明说:“吾已见李严武艺,不可力取。”武力设定相当高,也算符合史实,刘璋再笨,也不可能派个弱者来统军吧。 作为蜀汉一度的二号人物,网上讨论文章很多,我就不细说他了。 费观,字宾伯,江夏鄳人,他的一个族姑是刘璋老娘,自己又做了刘璋女婿,这样亲的关系,也投降了? “观建安十八年参李严军,拒先主於绵竹,与严俱降。”——三国志 “璋复遣护军南阳李严、江夏费观等督绵竹军。严、观率众降,同拜裨将军。”——华阳国志 其实费观比李严小二十几岁,现在才二十出头,他能有什么主意?只是以刘璋亲戚的身份来监军的,但遇事还不是听李严的。 “观年少严二十余岁,而与严通狎如时辈云。”——三国志。 话说,年龄真不是问题啊,比如大叔我…… 虽然季汉辅臣赞有写费观,但含糊得很,没什么可说的。费观的族兄费伯仁,是刘璋请到益州的,费伯仁有个族子费祎,不过这时候还小,与刘璋军没什么关系,不必说了。 总的来说,刘璋军当时主力仍在,新到的李严的费观又没经历过涪水的败仗,绵竹的这次大投降行动,主要还是思想问题吧。 另外在绵竹,还有一个刘璋手下前来投奔刘备,就是李恢。 当时李恢只是益州郡的督邮,太守董和举荐李恢到刘璋身边去任职,李恢在路上的时候,正好刘备起兵了,“恢知璋之必败,先主必成”,于是就自称益州郡的使者,代表全郡去投奔刘备,可想而知,刘备一定欣喜,重用他了。 李恢既然撒了个谎,以后肯定要想办法圆过去,董和也许就是被他说服投降的,不过这个史料无载,李恢最大的功劳是到汉中去“交好马超,超遂从命”。 在《华阳国志》里面,只说“马超率众自汉中请降。刘主遣建宁督(邮)李恢迎超。”这里就看不出李恢有说服之功,可能《三国志》替李恢作传的时候美化传主吧。 原文中的“建宁督”,究竟是漏了一个字,还是刘备新封的职位,这个存疑。 演义中李恢说马超的一段还颇为精彩,有闲的人自己去翻。 李恢日后平定南中诸郡功劳为最,所以云南地区的传说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