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宋_第353章 我的地盘我做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53章 我的地盘我做主 (第3/3页)

s='gcontent2'>

    而知州衙én里,新任知州宋昭刚刚进入海州,上的尘土尚未洗尽,立刻投帖白虎山时家,声称要去拜访,随后听说这件事时穿是参与者,市舶司官员已经许可了,他无可无不可的采取了默认态度——于是,海商居留期限问题解决了。这就等于松开了海商最后一道枷锁。

    至于武装鱼炮问题,时穿在这里打了个马虎眼,官员们望文生义,以为既然名之为“鱼炮”,就是一种类似渔网鱼叉的捕鱼工具,随即下文容许海船装备——李星主制作的武装商船,火炮平常是隐藏在穿体内的,唯有jio战的时候,打开炮窗才能呈现出鱼炮的正面目。受了巨额贿赂的巡海水军以及市舶司官员睁只眼闭只眼过去……

    经过小半个月的折腾,海州商船队迈过了最后一道én槛,组建完毕。这时候,白虎山时家也传来消息,原来,新来的知州宋昭曾是嘉兴时氏族学里出来的学子,其家贫无力雇用教书先生,时河容许其进入族学免费就读,等其中举后,还出钱资助他上京赶考。这些年来宋昭奔bo官场,一直没机会感谢嘉兴时氏,上任前听说时河一个儿子迁居于海州,加上时穿在海州的势力不可小觑,所以一上任就投帖拜访……

    既然知州都是自家人了,那还有啥好说的。

    接下来的子,时穿忙着嫁meimei,宋昭忙着在白虎山安置自家家眷。黄娥出面与施衙内监管海商公会的运作。随着公会购买的千料大船一艘一艘的到港,海州海贸商品的价格自然而然的稳定下来。

    千料大船意味着它有五百吨的排水量,这种巨大的海船,已经是四百年后,大航海时代的主力战船了。然而,它也不过是普通宋船的体积而已——现代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证实了这一点。

    接下来是等待季风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航海工会的股东们纷纷招聘船员,训练水手与炮手、cào帆手,时穿也顺带着将锦绣巷jio易所整顿一番。他深知贪多嚼不烂的道理,海州锦绣巷jio易所决定只对八宗货物进行大宗jio易,分别是:瓷器、丝绸制品、食糖、玻璃、棉麻纺织品、铁制物品、香料、粮食。

    海州城是大宋规定的六大茶叶市场之一,茶叶jio易是市舶司嘴里的rou,时穿避开茶叶jio易也是不想与市舶司官员起冲突,但他不让茶叶挂牌并不意味着完全止——锦绣会馆的jio易气氛实在太好了,来此地的都是大商人,加上航海公会设立于此处,货物卖了直接可以在这里找到船只装运,而且会馆里也有市舶司,chou税问题一点不麻烦,所以时穿虽止挂牌,却挡不住si下jio易。

    这种况其实不止茶叶,会馆场所内,商人们彼此吃酒吃rou中,完成了被止的jio易,随着锦绣会馆名气越来越大,类似况越来越多,反而是市舶司官员担心造成漏税,恳请时穿出面监管这些商品的jio易……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而宋代四大名窑多位于北方,海州设立瓷器jio易也有着先天的优势,只是这时候,宋朝的丝绸jio易中心在杭州,糖业jio易中心则位于广州。丝绸是大宋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时穿将这宗商品加入锦绣会馆的jio易项目当中,大家还好理解,但把食糖也作为四大jio易项目之一,倒让股东们难以理解。

    对于股东的质疑,一向恶名在外的时穿摆出一副“我明白,但我不需要向你解释”的模样,阻止了其他股东的质疑……若干年后,其他股东渐渐发觉时穿当时的明智,当然,在他们的回忆中,他们并不是这项政策的反对者,反而津津乐道的提出,当初是他们睿智的做出该项提议的……

    这一连番的忙碌之后,政和年代结束了,二月末,宋徽宗宣布改元“重和”,这一年就是重和元年……那么,马上该是宣和年间——那将是一个物质极端丰富,极端奢华的时代。

    此时,送嫁的准备已经就绪,凌飞特地从沭阳赶来准备护送新嫁娘南下——三月三这天,时穿将嫁出去三位n娘,赵师侠娶二十九娘,凌飞将护送十一娘去沭阳,与刘旷完婚后,再护送十七娘去通州与施奎完婚。

    宋人嫁n儿等于脱了一层皮,当家主母黄娥不得不带着妾室墨芍打着算盘,清点时家的财产,时穿则慢悠悠饮着一杯葡萄酒,感慨:“不知道咱家今后出产的葡萄酒,能否比这个强”

    时穿感慨完,将那杯葡萄酒放到一边——这时代的葡萄酒还没掌握脱糖技术,存放久了的葡萄酒有点酸涩,口感很不好。

    把杯子推到一边,时穿转询问管家穆顺:“如今是建立制度的时候,以前咱们是放羊式管理,今后,既然左斜街、锦绣街工程全部完工了,咱就要盘点一下家底:咱们名下有多少工人,多少庄丁,多少店铺……好吧,我其实想问的是,咱手下有多少可供使唤的人手。”

    穆顺恭敬的回答:“东主,咱先城里:城里左斜巷上,经过两年的填海造田,咱现在已经扩展了左斜巷码头,连市舶司衙én也有意搬迁到左斜巷,但我拒绝了,按东主的意思,我们在锦绣街帮市舶司购买了一个地盘,盖不盖衙én,由他。

    细论起来,随着咱们的填海工程结束,左斜巷的hu膀子人数有点富裕了:如今咱们名下有两千一百名在册的hu膀子,因为码头上设立了很多新式搬运机械,省工省力,所以小老儿测算了一下,咱最多留六百名hu膀子已经够了。这还要包含百余名留在码头上,看守各个仓库的人手——因为填海造田,咱们左斜巷新近扩展了二十亩田地,按东主的吩咐,我们那三座大库房已彻底完工,那处hu膀子会所也建好了。小老儿琢磨着,每座库房三十人轮流值守,再给hu膀子公会留点人,应该足够了。剩下的人手如何安置,千多号人啊,东主可有计划?”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