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59章 我见过两位的海捕文书 (第3/3页)
v id='gc2' class='gcontent2'> 时穿询问了十一娘的状况,引导十一娘坐上特意为之加装了铁板的马车,旁边一位义儿团练伸手相扶,而后试探地问时穿:“义父,听说梁山寇喜欢拿人心做醒酒汤,这人……怎么能吃人呢?他怎么吃得下去?” 十一娘的脸sè白了,时穿轻轻将十一娘送上马车,替对方放下轿帘,想了想,决定不回避:“是有这事,而且他们还tg喜欢拿这事出来炫耀,称之为‘残暴美学’。” 说完,时穿指一指来的方向,补充:“那里是我们的家,由我们的亲人与朋友,有我们所的人,所以我们要把他们挡在崔庄之外,让我们所珍视的人不受噩梦影响,知道吗?” 马车内的十一娘突然掀开轿帘,郑重其事地说:“哥哥放心,我绝不会再让人拐一次,哥哥给我两只手铳,其中一支手铳我准备留给自己,万一事紧急,哥哥不要管我。” 刚才问话的那位义儿一tiiong,大声说:“十一姐放心,我绝不会让你遭到危难的。” 其余的义儿也一起郑重点头,仿佛共同作出了承诺。 时穿轻轻拍拍手,招呼:“启程吧。” 正午时分,马车进入了沭阳县境内。 沭阳县水网密布,经过之前知县沈括修建水利设施,该县土地féi沃,粮食产量非常高,加上最近几年占城稻的引进,即使这几年全天下都旱严重,当地百姓却不用为吃饱肚子而犯愁。 整个沭阳县人口密度并不高,也就是十二万人左右,其中,县城内居住了将近一半的人口,该县第一大镇厚丘镇又居住了一部分人口,所以,散布在乡间的村落,规模就显得不大了。 时穿骑在马上,时不时眺望前方——触目所及,全是平整的广芜田野,田野上积雪刚刚消融,黑sè的土地中,零星的白sè残雪点缀其中,白yu黑的空隙则填充着隐隐的一抹抹绿sè。 这片大地是齐鲁大平原的末梢,地势平坦的一眼可以望到天际尽处,官道也非常平坦,三十辆马车走的很轻快,车轮发出粼粼的轻响,仿佛一首乡村音乐。 一群鹧鸪被马车的轮声惊醒,咕咕叫着从官道旁的树梢飞起。义儿营的孩子们被鹧鸪吸引,仰脸看着鹧鸪飞行的方向,因为是行军状态,大家没有喧哗,只是指着飞来飞去的鸟,捅一捅边的同伴,提醒他们注意欣赏。 稍停,地平线尽处出现十几个人影,这些人走走停停的,显得很悠闲——这个时候,大路上已经没有流民,或者,他们逃向了别方;或者,他们没来得及逃跑;或者他们觉得没必要逃跑了。 对面来的十余个人都骑着马,阳光之下,他们上一闪一闪的,时穿眯起眼睛一望,立刻吩咐:“止步全军持枪,填装火yào、炮子,准备战斗。” 百名义儿纪律xg比较好,时穿一声令下,他们以十人为一队,士官开始分发马车上的武器,士兵开始扎束武装带,并往武装带上挂上火yào盒、手雷、战刀。而那六十位大龄火枪手,经过了剿匪作战,显得更是不慌不忙了……不一会,团练们整装完毕,这时,长枪手的队伍还有点àn糟糟。 时穿带出来的长枪手都是崔庄本地人,他们的家眷大多在作坊里做工、或者在时家田里务农,这些人忠心上没有问题,但可惜由于时穿不好明目张胆的,按练兵方式训练他们阵法以及团队作战,所以长枪手们遇敌显得有点慌àn——毕竟,对面是凶名卓著的梁山水寇。 对面来的人也远远发现了这支队伍。队伍前方虽然没有披红绸的锣鼓队,但队伍中央的马车上贴着大大的双喜字,而随行的马车、箱子上也都贴着双喜,显示这可能是支新婚队伍。他们毫不避让,迎着时穿这支队伍直着赶上来,等他们到了弓箭shè程外,几个人还越前嚣张地shè出示威的一箭,警告这面的队伍停步。 果然是胆大包天的匪徒,十几个人,敢冲击二百多人的队伍。 古代打仗的场景,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点可笑——对面十多人各个骑着马,但只有两个人背后ch着小旗。这种小旗在古代被称为“认军旗”,在没有步话机、对讲机的时代,士兵全靠这面小旗认定归属,并随同它前进撤退。 刚才shè箭的那人,背后小旗上绣着一个大字——“张”。此人长相英俊,年龄在三十岁上下,显得很英气。另外那位背ch小旗的汉子则似乎显得懦弱,马尾随在张姓将领之后,不敢稍稍越过——他背后的旗子上绣着“董”。 董姓将领显得很市侩,而张姓将领则浑充满军队的味道,举手投足干净利索,后虽然只有十多名小兵,但却按照大宋的严格cào典排兵布阵,俨然千军万马在手。 此时,时穿队伍里的马车已经卸了马,骡马都被牵到车子后面,jio给三十名义儿以及长枪手们看护,车则堆成垒,七十名义儿手持火枪瞄准了对方,而六十位大龄火枪手则钻入车底,用火枪口瞄准了对方。 对面这伙人其实已经在火枪shè程里了,但时穿不发话,受到严格训练的团练们也没有开火的意识。 稍倾,六十名长枪手跑动着竖起了长枪,填补了车之间的空隙,时穿左右看了看,觉得自己的布置没有问题,他跳上一匹马,施施然的走出街垒,扬声问:“对面来的可是张指挥使,人称‘没羽箭张青’?” 那位张姓将领稍稍一愣,拉住了马缰绳,时穿不等对方回答,又转向了旁边的董姓将领,开口问:“这位可是郓城县总捕头、绰号‘一撞直’的董平?” 没羽箭张青吹了个口哨——噢,宋人叫“打了个唿哨”,他仔细张望了一下时穿,开口问:“咱们以前认识?” 时穿咧嘴笑了:“我以前曾是大将,见过两位的海捕文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