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三国_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红薯等植物的考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红薯等植物的考究 (第1/2页)

    对于中国是否是原产国,这个争论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首先,这些争论起源于宋朝苏东坡的一首诗。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七十八首中的第七首《和陶·酬刘紫桑》如下:

    红薯与紫芋,远插墙四周。

    且放幽兰香,莫争霜菊秋。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自注:山药,一名玉延)。

    一饱忘故山,不思马少游。

    从这首诗当中,我们看到了“红薯”这个名词,我们根据苏东坡的诗认为“红薯”不是明朝万历年间才传入中国的,而是宋朝时海南就已经有的物种了。

    有些人则认为苏东坡诗中的红薯不是番薯,而是山药。他们认为这里的“红薯”就是薯蓣科的甘藷,也就是山药(的一种)。这个讨论在1980年左右就有人提出来过,而过了20多年,竟又老话重谈,翻案争论起来。

    我想先谈谈我对苏诗从字面上的理解。

    “红薯与紫芋,远插墙四周。”这两句很直观,就是把红薯和紫芋这两种作物种在院墙和屋墙的周围。而且红薯和紫芋应该是不同的作物。

    “且放幽兰香,莫争霜菊秋。”这两句的意思是红薯和紫芋的花具有象幽兰那样淡淡的香味,而且也不象菊花那样在霜秋开花。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这两句前面一句的意思是在食品缺少的冬天从瓮或缸里取出来,而后面一句我觉得有两种解法,一是表明了这墙角旮旯(的作物)也能比得过农田(的作物);二是说这堆存起来的东西(当然是红薯和紫芋)也能胜过农田。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自注:山药,一名玉延)。”这里东坡先生自己就注明了玉延是指山药,所以白玉延就是白山药了。淇是河南一条河的名字。这两句的意思是中原的白山药能超过这红薯与紫芋吗?

    “一饱忘故山,不思马少游。”马少游,是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同祖父堂弟,他常劝马援不要为功名所累,说:“人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马援则战功显赫,说是“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不怕“马革裹尸而还”。苏轼以谪居海南的身份,种植红薯与紫芋,自得其乐,当然也不必追思马少游了。这两句的意思是吃饱了就忘了故乡了,也不想马少游了。

    而我本人的观点认为苏东坡诗中的红薯的可能就是一种番薯。

    在海南岛上有几种番薯很有特色。这些番薯有橙红色芯、紫红色芯、白色芯等几种,表皮也有红色、白色、浅黄色等品种。其中紫红色芯的,皮也呈紫红色或暗红色。这种薯个头小,产量低,适宜于在海南、广西、广东等南方地区栽种,而且尤以海南出产较多,在海南一些很偏僻的山乡也有栽种。有人说日本有紫芯的红薯,所以是日本传来的,我的看法恰相反,可能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占领海南的日本人带回日本国去的。

    在海南,有些作物有其本地的叫法,以下是几种海南食品植物名称对照:

    海南称呼=大陆称呼

    红薯、地瓜=番薯、红薯、白薯

    甜薯、毛薯、甘薯=小山药,山药

    大薯=块根山药、大薯

    土豆=马铃薯、土豆

    芋头=芋头、山芋

    这里产的大薯虽然在褐色的外表皮下面具有紫红色的内表皮,但当地人从来都不把它叫做红薯,我走访了海南许多地方的人,他们对这种作物的称呼都没有混淆过,没有一个人认为大薯内皮是红色的,所以就可以叫红薯。我想苏东坡老先生也写的清楚,不至有错。

    而“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自注:山药,一名玉延)。”这里东坡先生自己就注明了玉延是指山药,所以说东坡先生在写诗时对作物的名称是特别留心了的,不会用山药去比较山药了。

    当然,大薯是山药的一种,形态与白山药也不相同,是可以比较的,但就其口感来说,几乎吃过的人都认为大薯比山药略差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