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四十四章 乾坤衍机盘 (第1/2页)
缕缕极淡的檀香青烟袅袅而起,阵阵浓郁的书香扑面而来。 东庄最里一进院落的书房内,范老翰林于丛丛书架间缓步而行,声音悠远朴拙,“你有志于学自然是好的,但入我书房之前,有一点须要讲明”。 段缺便步随于范老翰林身后,闻言将从旁边书架上收回了目光,“请讲”。 “你当日初入官学习经时,诸位教谕们可曾讲过道、术之辩?”。 这话段缺还是第一次听说,“不曾”。 “道者,察天地之心,学问之根本也!术者,道之所用也”,范老翰林的步子益发慢下来,话语里也更多了几分郑重之意,“通经、明法、训诂乃至诗词歌赋以及制举文章,这每一样皆是‘术’,若是习的好,俱能用之于世而安身立命。术之为用可谓千差万别,但这千差万别之中又有一不变之理”。 “道?”。 范老翰林颔首点头,“通经明法也好,训诂诗词也罢,术用虽有差别,其中所含的‘道’却是存一不变。世人习术,初则为用,若至深处便为寻道,道之不明,则术也难有大成矣!”。 这番话在段缺此时听来实有些既大且空,分明每一句都听的清楚明白,细想却又懵懂。 见段缺面有不解之色,范老翰林续又悠悠言道:“譬如通经,若有一人将十三经诵的熟烂,历代方家之经注亦可信手拈来,用之于世,取朝廷礼部明经科如探囊取物,一蹴而就。此后放于地方为官,起居四座,于己安身立命,于亲荣养显耀。在你看来,这样的人可通了吗?”。 “十年寒窗,一朝成名。所学文武之艺,货于帝王之家,此皆天下读书人梦寐已求之事也,此人既能得功名如探囊取物,自然是通了的”。 “京师皇城六部中,若此辈者多如过江之鲫,虽言必圣贤,但观其日常行为种种却是与圣贤之教背道而驰。这些人死背了圣贤之言,全不明圣贤之道,终其一生不过是只会人云亦云的腐儒尔,如何敢称一个‘通’字?尔辈便是将十三经诵的再熟烂,真学问上却是连门径都不曾入。至于你适才所言,依旧是囿于术用之见”。 “再譬如书,颜柳王褚之法可学者虽多,若不能通书之道,终究只是取诸家笔画之形,若此便是苦练一生,也不过只是个匠材罢了。唯有通达书艺之后的道,方可别出窠臼,当得起一个‘家’字。情不同则理同,训诂也莫能例外,如此,你可明白了?”。 “似是明白了”,这句说完,段缺略一沉吟后随即又道:“又似不明白”。 这话说的似是而非,糊涂的很,范老翰林闻言却是哈哈大笑出声,“此乃真言,说得好!现在我便是说的再多,你不明白终究还是不明白,总需自己亲身悟了才是真明白。不过,这番话却不可忘记,唯有心中时存求道之念,才能习得训诂的真学问。入我书房,便只交代你这一条,至于将来成就如何,全在你的勤力与悟性”。 “多谢老翰林提点”,段缺应了之后,隐隐觉得范老翰林这番话似与求仙之道有共通之处,道术、炼器、鼎火外丹,这些岂非都是“术”之用? 正是情不同则理通,若将范老翰林的说法举一反三,岂非就是说道修之路上只一味追求“术用”还远远不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法背后蕴含的“道”,方能于修仙一途中真正的有所成就? 只是,什么才是道?心中所思,宣之于口,“道是什么?”。 “道在自身,不可别求,别人体悟出的道未必便是你的”,说话间,范老翰林顺手自书架中取出一本书递了过来,“自己的道只能自己去寻”。 段缺接过书来,见封页上端端正正的写着《论语》两字。 范老翰林的书房中存书甚多,举凡医卜星相,诸子百家皆有涉猎,老先生说完回了正座后,段缺又在书架中找到《道德经》并《南华经》收于袖中。 神仙道教发源于道家,但不管是道教还是道家,《道德》、《南华》二经皆如儒教之《论语》、《孟子》,乃是万源归宗的原典,既要求“道”,自当于此中寻悟。 此前段缺虽修道四年,着力处却只在功法及修炼上,不说庄子的《南华经》,就连开辟道家道教的《道德经》也不曾用功读过一回,此刻拿着这两本书,心中的感觉异常复杂。 以前只求“术”而不闻于“道”,也许求仙的大道正在这原典之中?范老翰林一番用心于儒家学问的提点之语,却为段缺的求仙之途点化了其前所未见的大道。 可叹巍巍造化功,山河大道立虚空。飘渺仙路即是虚空证道之路,而今大道已启,至于段缺能走到那一步,最终是否能彻证大道,便如范老翰林所言,只在其勤力与悟性造化了。 段缺隐约的意识到了求仙路上“术用”之外“道”的重要性,但其没意识到的是,范老翰林这番引其举一反三的话语正是他入得范府以来最大的造化机缘,若非在一个领域走到巅峰之人,断然悟不出这样的道理,指点不出这样通达的话来。 开宗明义的话说过之后,两人便入正途,段缺也终于见到了这几日念兹在兹的云纹符书,这部厚厚大书中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