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刁民_第十七章 破落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 破落户 (第1/2页)

    第十七章破落户

    次日一早,在庆童教导下,赵期昌练习开弓姿势。【】

    对于箭术,庆童的见解更简单,要手熟、身熟、心熟,以达到忘弓为最高境界。最重两样,前期打基础,以及不断的练习,增加与弓的磨合度。以达到拿到弓射击,如心使臂一般。

    这就是普通人的极限,依照庆童的说法,要达到神射手的地步,还需要天赋。天赋这种东西,是苦求不来的。

    赵期昌也听过类似的话,如自古枪兵多苦逼,而弓兵则是自古弓兵多挂逼。如开外挂一样,能完成很多超乎常人理解的奇迹。

    如百步穿杨,李广射虎等等故事。

    等赵大勇将小麦磨了面回来,做了锅盔,才开始一天的早饭。

    普通百姓家这个季节吃的也以大白菜、卷心菜、萝卜为主,没有土豆辣椒西红柿,其他蔬菜多是夏季腌制或晒干的。

    一锅炖白菜,就这热乎乎的锅盔吃了起来。

    锅盔是军中制式干粮,行军时由军士携带,以最短五日为限。其实,也就这么规定罢了,如今吃香的募兵即战兵,也不见得能带足军粮。

    锅盔中夹着白菜,赵期昌大口嚼着,听着庆童与赵大勇出主意。

    现在墩军名额以家丁充任,能占掉七名,还缺十二名墩军。若站稳脚,会将家丁从墩军序列撤离,从隶属军户处,补足墩军、军余。

    这也是今早做锅盔的原因,他们要出城去各千户所、百户所召集活不下去的军户。其实,寻常军户根本保不住军田,不是被军官占了,就是被士绅占了,大头还在士绅。

    军户比佃户还苦,只能像佃户那样租田种,但卫里有事依旧跑不了,这就是军户密集逃亡的原因。无他,活不下去。

    “白石墩免税五年,老爷若收三成租子,今日估摸着能募集二十户。”

    庆童端着竹筒饮茶,计算着得失:“白石墩不比他处,他处这类免税状况下,老爷收四成也有的是人。在四成上,白石墩有危险免除一成,又要出丁cao训再减一成。如此,收两成的租子,才好办事。”

    老道士在一旁听着,这与管理道观是一个道理。道门虽然不像佛门那样能攒钱弄下大片的寺产,但也是有不错的田产来过日子。

    庆童顿了顿,又说:“还有一个隐忧,若白石墩只是看起来有危险,实际上却安稳。以后要增租子,便是麻烦事。”

    赵期昌摆手,咽下后说:“就两成租子,对军户来说收的还不如税多,还是免租的。咱过去就图个安稳,挣钱与否倒是小事儿。”

    庆童摇头:“就怕卫里给的粮食不足,来年青黄不接时,活不下去。”

    “没钱就借,乘眼前粮食便宜,杂粮、陈粮,咱还能买个二十石。”

    二十石粮食,让庆童与赵大勇有些诧异,都知道三房落魄,没想到还是有料的。

    老道士旁听不发一言,吃饱喝足后提着剑离去。

    赵大勇洗涮锅碗,赵期昌与庆童准备干粮,灶房里没了看家的,赵期昌也只能将全部身价装在背篓里,白花花一片银子,晃得庆童眼花。

    卫里各处就为白石墩凑了那么些钱,买两头牛后,剩下的银子能买十几石粮食就顶天了。

    上次买粮的粮店,庆童背着背篓,背篓里除了银子、干粮外,还有他与赵期昌的弓,依旧一袭皮甲,戴着大檐勇字盔。

    赵大勇的铆钉铁叶子罩甲也穿在身上,挂着腰刀,提着红缨枪,头盔与庆童一样。就是盔甲老了些,赵家家丁普遍多是半身罩甲,看着铁叶子威风凛凛,实际上都是老古董,国朝之初遗留至今的玩意儿。

    两个武装军士跟着,也把何掌柜吓了一跳。

    “几十石”

    大买卖,领着赵期昌三人去店后的院落里谈,还不忘咋呼一句上好茶

    大宗买卖有大宗买卖的谈法,看着粮价单子,的确是良心价,赵期昌道:“咱都是破落户,吃不起好粮。掌柜店里积存的陈粮,凡是人能吃,咱就能要。这价钱,若每石再减三十文钱,咱要陈米十石,麦十石,各类豆料十石,高粱能要二十石。”

    标价单位是官钱,算账时小钱再换算官钱。

    何掌柜皱眉,赵期昌这一口咬掉一千五百文,也就是二两多银子。不算夸张,可心中不爽,毕竟这是商人的本能,道:“赵百户这价要的狠了些,敝人也是拿着良心做买卖,陈粮最早也是前年秋收的粮。不会有超过两年半之陈粮,卖不出的,也会在入冬前卖到酒坊里去。所以,店里的陈粮最多两年日子,与其他店三年、四年生蛆、霉变腐朽的陈粮,不一样。”

    赵期昌听着饮一口茶,笑道:“何掌柜,帐不能这么算。卖给酒坊的价,能与眼前的并论况且,各处粮店卖出的粮食吃死了人,衙门里也是有说法的。今年,咱山东的粮食买卖不景气,这是不能否认的。”

    何掌柜点头,的确。今年河南、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