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_第15章.海粟大师的宏约深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章.海粟大师的宏约深美 (第1/3页)

    对于喜欢艺术的人来说,如果单纯是为了欣赏,那只需要要弄明白一件事就可以了,那就是知道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

    这个其实不复杂。

    只要自己喜欢的就是好的。

    除了竞技体育项目外别的爱好项目几乎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吴侬软语江南小调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豪放婉约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灰等等,没有谁规定说只有某样才是好的。

    也确实如此,哪怕再多的人说的天花乱缀的东西我不喜欢那怎么能称得上是好作品呢?

    最起码对于不喜欢的我来说不是好作品。

    所以做为欣赏,觉得好加上自己喜欢就可以了。

    等到自己眼界高了,自然就会想去了解得更深入了。

    如果再更进一步,就向专家(褒义词的专家)方向努力了,那时就可以从理论上证明自己喜欢的东西为什么好了。

    但对于想要从事这个行当的人来说,那就不能仅仅是直觉喜欢这样简单了。

    不论我们选择了哪一项,最初的目的是一定要在自己喜欢的这一项达到自己能达到的最高高度。

    如果没这个想法证明我们还不够喜欢。

    那也就无从谈起别的了。

    从高中时起直到现在,我对于想把一个爱好做到更好一直是坚信要做好四个字,从来没变过。

    这四个字就是“宏”“约”“深”“美”。

    宏约深美,原为闳约深美,最初来源于清朝张惠言的《词选序》:“唐之词人,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

    提到温庭筠,第一想起的就是“花间派”,那句著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就出自他的《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但我最早知道这四个字并不是从《词选序》中,而是源于《美术向导》创刊号。

    《美术向导》是朝花美术出版社的期刊,创刊于1986年,当时是双月刊,现在仍然存在,是我当年为数不多的美术资料之一,里边的东西都很实用,理论上也都偏向易懂,最关键的是,现在的我已经明白了,当年这些只知道人名的人现在都是天花板级别的大家。

    尽管有些人当年还很年轻!

    这对于一张白纸的我,学画一开始就接触到这么高层次的正确的东西,其重要性与幸运性不言而喻。

    真的是很幸运的。

    创刊号这期刊登的都是大家。

    有讲中国画透视的王学仲先生,版画的李桦先生,教楷书的欧阳中石先生,讲国画的卢沉先生,讲色彩的刘克敏先生,讲人物画白描技法的陈谋先生,讲中国美术史的薄松年先生等等。

    画过连环画《长生殿》的卢延光写了《下午茶》,那个时候他就强调了艺术的大千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条条道路可通bj,而在这摸索奋斗中,重要的是你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老是跟着别人学步、模仿是没有出息的。

    还有素描大师钱绍武,写了《素描谈》,我的许多素描知识都是这篇文章中得来的。尽管以后我看了不少素描书,但对素描骨子里的理解还是他说的,素描是一种造型训练体系,包括了观察方法、描绘方法和与之相适应的一套规律性知识(如透视和解剖)。

    我一直是这样理解素描的。从他那里我学会了整体观察。先整体后局部,先打总体轮廓,然后再确定局部比例,要前后左右地了解一个物体。还有就是从他那里学到了直线画法,这让我在画任何事物都习惯了先以直线开始,即使明明是圆形物体也强调以直线打轮廓。

    可想而知,当年养成的这些习惯是多么重要。

    前些时候上中央美院的网课,其中叶南教授还专门提到了钱先生的素描理解。他进一步把素描观察方法提炼为从大到小、从方到圆、从直到曲、从平面到立体......

    再一个钱先生的人体素描也是我一直敬佩的,他可以用极简练的几根线画出人体的美感,这绝对是真功夫。

    画过至今仍然在中央美院排在前三的大卫素描的徐冰,那个时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