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_第22章.只读古文经典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章.只读古文经典 (第2/3页)

这本作为基础本,然后把其余找到的七个版本作为参考本,这七个参考本有别人的解读本,有《老子和商战》这样的延伸本,也有为了方便阅读可以天天装在衣袋里以便随时拿出来阅读的口袋本,甚至还有漫画版。

    《道德经》分上下两部,81章,5000多字。

    然后我开始每天读一章,基本上就是一个自然段,也就几十个字。

    读的时候打开这八个版本,都翻到这段,然后反扣到桌子上,一本一本读。

    先看看每本对这段相同的话都是怎么断句的,如果全一致,则不考虑分段这件事,如果有不同的,再细看一下都是怎么断的,哪个更符合大多数版本的一致,哪个更接近我自己的理解。然后再去挨本挨句挨字看解读。八本书都看,最后是思考,看每句话哪个版本更接近我当时的认可,然后自己最终统译一下这个自然段。

    这样读下去当然很是吃力,但读下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那就是这样读下来的《道德经》是我自己解读下来的《道德经》,也就是说是我理解的《道德经》,我并没有受谁的影响。

    如果遇到有两个以上的解读不可分出高下,就这两个解读一起并存,两种意思一起认可。

    比如“治大国若烹小鲜”。

    就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解读。

    其一是治理一个国家并不难,和烹一条小鱼没什么差别,烹一条小鱼需要有条理,先刮鳞、开膛、去腮、腌制,然后入锅或蒸或煮或炸等等,必须要一步一步来,每一步有每一步的规则,不能乱来,也不能乱了顺序,不能下锅后才想起鳞没刮。只要且只能一步一步按规则去做,最后就能吃上鲜美的鱼。治理一个国家也要一步一步按规则去做,一件事一件事去处理政务,也不能乱了主次,顺序,这样国家就很容易治理,没什么难度。

    这主要是从难易层面上说的。

    第二种解读是同样是治理一个国家和烹一条小鱼没什么差别,但这种解读的重点放在了鱼下锅后应该静静不动等待鱼熟,因为前期的工作都要在前期做完,不能鱼下锅了又想起来忘记这事儿那事儿,然后拿个锅铲乱翻动,如果这样,鱼就会搅碎了,最后也吃不上鱼。治理国家也和这个一样,要在治理的时候让人感觉不到有人在治理,不能有事儿没事儿就去扰民。这就是老子最重要的一个主张,无为,就是鱼放锅里后没有管理者再去搅动。

    这主要是从无为而治上说的,当然无为不是不为,是让人感觉不到为。

    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解读都有道理,所以当年我就都认可而没有单独非要去二选一。

    而是让二者并存。

    又不是什么原则上的问题。

    这就是自己经过思考后决定当我想要认真研读一本书时应该使用的一种方法。

    效果自然是极为明显。

    这本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口袋本《道德经》因为携带方便的原因被我看过无数遍,里边的摘录快要有原文多了。所以像这样的书是肯定不能外借了,一旦有失哭都没地方哭去!

    后来用这种方法我还认真读过《孙子兵法》。

    用我的方法读完《道德经》用了七个多月的时间,当时每个章节都能背诵下来。可见用功之深。

    可惜的是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巩固一下,导致现在背不下来了。

    我觉得这本书基本上已经把中国传统文化说的很明白了,叹为观止,别的学说流派基本上都是他的章节段落或是句子的展开而已。

    他对他的观点唯一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道是怎么生一的(这里别抬杠,你要非问红烧肉怎么做老子也没说我也无言以对)。

    是啊,无是怎么生出有的呢!只能用无中生有四个字解释。这个无中生有可不是贬义词。我一直觉得这个问题现在科学也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答,只能说宇宙大爆炸,但爆炸前是什么样子的,那些累积起来足够炸到我们现在解释说还在扩张的能量是哪儿来的呢?那些不停地向外扩张的边界外原本是什么呢?就算是虚无也应该是一种东西吧!仍然解释不了。这个国家那个民族这个先贤那个大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