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_第45章.心有美景眼有取舍手有捕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5章.心有美景眼有取舍手有捕捉 (第1/3页)

    一个真正喜欢摄影的人肯定是热爱生活的,这样他才能发自内心地去找寻那些美好的瞬间,这是“摄”好“影”的前提条件。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会照出好的片子。

    喜欢让我们入行,但取舍才能让我们专业。

    写绘画的时候,我大致作了一个粗浅的分类,出了很多错误的地方。

    本来摄影这节不想写分类,理由和绘画一样都是自己毕竟都没有系统去了解过,只凭一知半解的去鱼龙混杂的网上查找资料几乎可以肯定是不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不写又不行,那就只从题材这单一方面分下类。

    简单百度了一下(能让唐朝的宋代诗人李清照写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清诗的ai目前我是真不敢用了),大致有风光摄影、建筑摄影、人文摄影、人像摄影、生活摄影、旅游纪念摄影、花卉摄影、舞台摄影、新闻纪实摄影、野生动物摄影、运动摄影、微距摄影、婚纱摄影、商业广告摄影、军事摄影、航空摄影、水下摄影、人体摄影……还有显微摄影、红外摄影、针孔摄影等等。

    我先直接自认这种分类是不科学的。当时给出答案的知乎上就有人直接问了“如果我带着一条狗去旅游,中途摆拍了一张照片。这属于纪实?人物?动物?风光?中的哪一类呢?”

    标点符号比我错得还离谱的比我这五十步爱抬杠的百步杠精无处不在。

    好在我这错误百出的分类只是想说明一件事,那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摄影大师是全才的。

    他只是在自己擅长的题材领域出色。

    很少有人在上述诸多分类中出现的各种题材都表现很突出的。

    当然因为器材、构图、色彩等最基础的东西大师都熟悉,所以他照任何题材都会比普通人强很多,但就其个人来说,仍然有偏好并表现突出的题材。

    没有人样样精通。

    既然没人样样精通,那么我自然不用去费力不讨好,在自己喜欢的题材上下功夫就可了。

    我喜欢人物和花鸟。

    前文已经说了,我想买相机的本意就是为了画工笔画搜集素材,那个时候我还没开始画人物画,所以想买相机的本意自然就是为了画工笔花鸟画。

    在2018年5月2号,我写下了《敬畏生命~摄桃所得》一文,对我这个摄影的喜好和取舍做了一个介绍。

    不论是画画还是摄影,花草一直是我最喜爱的题材。

    4月的大庆,桃红柳未绿,蝶舞燕未归!作为喜欢摄影的人,这无疑是个好季节。每年,最先给油城人带来春的信息的,不是绿柳、飞燕、春江……而是突然间出现的满眼的桃花,粉红、娇嫩、鲜艳。

    可能是受绘画的影响,从初学摄影起,我就一直不喜欢那种我戏称的长个手就能照的所谓大场面,我喜欢从日常所见选择题材,在这一点上,我比较喜欢路遥的观点:“真正有功力的长篇小说不依赖情节取胜。惊心动魄的情节未必能写成惊心动魄的小说。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而这种才智不仅要建立在对生活极其稔熟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在对这些生活深刻洞察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第三次摘录这段话了,可见其重要性)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同样,对于摄影而言,真正震撼人心的画面往往是我们所熟悉的场景。

    所以,我一直注意在摄影中把相机对准那些我们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场景,力求通过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找到一个对这个场景最为合适的细节来表现画面。

    我个人一直坚信,这样也只有这样坚持下来才会有所收获。

    桃花外形与梅花相似,只是梅花无叶,而对于有着“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之风骨的梅花来说,其外形之美,我认为清朝的龚自珍在其《病梅馆记》一文中已经说的无人可出其右了:“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所以照桃花也要照出其之疏之欹之曲。

    为达此境界,我背着沉重的相机流连花丛之中,精心寻找着一个个细节。

    在找寻过程中,透过镜头,多次发现有些画面很唯美,但也有时确切地说是很多时候发现在唯美的画面中,不时有一些“旁逸斜出”的越界枝叶破坏了画面的美感。

    对于这些枝叶,很多的人的做法简单粗暴,他们会直接把这些拦路枝掰掉,以留下完美的画面进行拍摄;或者是把一些很美的花枝剪下,粘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