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之复国大业_第五十六章 杜小姐返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六章 杜小姐返乡 (第1/2页)

    就在郑克坚忙着搬银子时天津传来英法两国的兵舰驶抵大沽口。

    1858年4月初,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陆续来到大沽口外,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六日内指派全权大臣谈判。俄、美的照会还表示愿意充当“调停人”。咸丰帝一面命令清军在天津、大沽设防,一面派直隶总督谭廷襄为钦差大臣,前往大沽交涉,并把希望寄托在俄、美公使的所谓“调停”上。英、法侵略者并无谈判诚意,只是以此拖延,加紧军事准备。4月中旬,英、法突然开炮攻击大沽炮台,驻守各炮台的清军奋起还击,与敌鏖战。但谭廷襄等毫无斗志,弃守逃亡,加以炮台设施陈陋,孤立无援,大沽口失陷。20日,英法联军溯白河而上,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直隶谭廷襄等奏报说:“该夷船联络直上,闯入内河,碎炮轰伤兵勇甚多,不能站立,以致退散。炮台即时被占”。清军将领仓皇逃跑,英、法侵略军迅速地兵临天津,俄、美“和事佬”也跟着来了。这时虽然朝廷官员中有些人提出死战的口号,但有的不过是慷慨的空论,有的则以为依靠地方绅士办团练就能克敌制胜。比较有特殊见解的是兵部左侍郎王茂荫,他在奏文中说:应该在北京设防,“战而胜固善,即战不胜,退之城外,亦可以守”。

    但是这时清朝政府对于外敌,是除非有保证能轻易地获胜,决不敢真正抵抗。失掉京城而长期抵抗是咸丰所根本不敢设想的。在此五年前,农民起义的太平军也曾兵临京津,清朝统治者抵抗得是那么顽强,那么有决心。而这回他们对于已经侵入天津的外国侵略者是一心一意只想求和了。

    咸丰立即专派大学士桂良和已任吏部尚书花沙纳到天津,还特旨起用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声名狼藉的投降主义者耆英和在京师的郑克坚参与在天津议和。

    郑克坚只暂时放弃回上海的行程和大臣们一起去天津谈判。虽然参于的谈判但主持谈判的是桂良和花沙纳,他只是作为一个参议是无决定权的。而这些被洋人坚船利炮吓破了胆的大臣在谈判中好无坚守就算郑克坚据理力争可桂良和花沙纳却是一味的求和。

    英法两国对桂良等威逼恫吓在谈判只许他们说同意或不同意百不许有任何的更改或自己的提议。郑克坚在谈判坚持不许洋人传教士深入内地,不许关税税率需与洋人商定,海关关署不得由洋人掌管。可他官微言轻,几个大臣一心只想赶快把战争消于须弥很快答应了洋人的条件。桂良和花沙纳等分别与俄、英、法、美签订《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共五十六款,附约一款;中法《天津条约》共四十二款,附约六款。主要内容是:①公使常驻北京;②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③外籍传教士得以入内地自由传教;④外人得以入内地游历、通商;⑤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⑥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关税率需与外国商定,海关关署暂由英国人赫德管理;⑦对英赔款银四百万两,对法赔款银二百万两。此外,俄、美公使还利用“调停人”身份,以狡诈手段,分别于5月3日、8日与桂良等签订中俄《天津条约》十二款、中美《天津条约》三十款,攫取了除赔款外与英、法所得几乎一样的侵略特权。中俄《天津条约》第九款还特别规定,两国派员查勘“以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以便日后解决,从而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埋下了伏笔。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撤离天津,沿海陆续南下。

    咸丰看了条约认为“直欲以中国地方,听伊出入,所请断属难行”。

    而主持订立这些条约的桂良、花沙纳却称:“此时夷人窥破中国虚实,凡吾国家艰难困苦情状,了如指掌,用敢大肆猖獗,毫无顾忌”。桂、花二人在奏中着重说明国内“民变”的可虑,“国家内匪未净,外患再起,征调既难,军饷不易,”所以决不能战。奏文中又申述这些外国侵略者似乎也还可信任:“观其不敢害叶名琛,知有畏忌天朝之意;观其仍肯交还广东,即时退出海口,知无占据地方之心”。’今番感激圣恩,从此待以宽大,示以诚信,果然永敦和好,可省国家兵力,亦是羁縻一法”。

    郑克坚对于这些都无奈无法,他只能自己忙于自己的事,对于这些不平等条约只能等自己强大后才能有能力改变它。

    无奈的回到京城后,郑克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