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氏春秋_第一百三十七章 班师回朝(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七章 班师回朝(下) (第2/3页)

芸和映雪已随武媚娘在柔然族内待了一段时日,对那些可汗已经甚为熟悉,楚铮把她们带来了纯粹是为混淆视听。

    谢国璋带着采芸和映雪离去,梁临渊见这边只剩下自己和楚铮二人,不觉有些尴尬。从内心深处来说,梁临渊宁愿面对楚名棠也不愿面对楚铮,虽说这少年看似对自己并无敌意,可在他面前梁临渊总有一种被看透了的感觉,着实令人不安。

    楚铮却是很随意,见梁临渊没来由地有些拘谨,便问道:“此番柔然诸部可汗来朝,不知梁大人怎么看待此事?”

    梁临渊定了定心神,答道:“此乃我大赵前所未有之盛事。”

    楚铮讶然,道:“梁大人……当真如此认为?”

    梁临渊道:“自后汉末年以来,中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若想要让百姓长久安定,唯有天下一统。梁某虽才疏学浅,但亦知柔然可汗来朝,预示北疆已经安定,我大赵可全力讨伐西秦,平定中原,尔后再挥师南下,一统天下。”

    “正是,”楚铮点点头,“不过朝中亦有些大臣曾言,此事对我大赵也有不利之处?”

    梁临渊凝思片刻,道:“嗯,柔然可汗来朝,我大赵的雄心由此昭然若揭,定会引得他国戒备。但这又何妨,战国末年秦国虎狼之心路人皆知,最终却仍平定六国,可见诸国博弈终究乃实力使然,宋襄公那般仁义连圣人都为之不屑。”

    楚铮微微笑道:“想不到梁大人与家父亦有些不谋而合之处。”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我儒家弟子之宗旨。”梁临渊道,“平心而论,梁某对太尉大人甚为佩服。自后汉太宗设文武状元以来,三百余年七十八位状元中,太尉大人当年应试那篇策论可说首屈一指,梁某少年时对此篇推崇备至,至今仍可通篇背诵。只可惜自太尉大人出任平原郡太守后,一些所作所为与那策论所写完全背道而驰,令梁某扼腕不已。”

    楚铮轻咳一声,心中有些后悔,自己简直是自讨没趣,有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彼此立场完全不同,能与梁临渊说得到一起才是咄咄怪事。

    可若就此拂袖而去又显得太过无礼,何况还未说到正题,楚铮不经意般说道:“据闻柔然可汗来朝还有不少子女跟随,到了京城将作为质子留京,梁大人可曾听说?”

    “略有耳闻。”梁临渊点点头道。

    “不过在下觉得此举弊多利少,甚至可能惹出诸多事端来。”

    梁临渊微微一惊,拱手道:“梁某愿闻其详。”

    楚铮道:“梁大人,在下可否先问一问,在梁大人看来,将柔然众可汗的子女留在京中为质子,对北疆安定有无实效?”

    梁临渊沉吟片刻,断然道:“并无大用,春秋战国诸侯相互将嫡亲子弟交换为质子,可诸国之间仍是战乱不休,我汉人尚且如此,更勿论这些塞外蛮族,何况……”

    楚铮接口道:“何况我大赵对这些柔然诸部所知无多,此番随同前来的是否是各族可汗的嫡亲子女也不得而知。这质子之策,实是一鸡肋之举。”

    “正是。”梁临渊亦是认同,“楚将军认为该如何?”

    “在下准备向家父建议,奏请皇上,废弃设质子之举。”

    梁临渊一愣,只听楚铮又道:“梁大人请试想一番,这数十位柔然可汗子女留在京城,若论其身份应与一国王子或公主相当,对朝廷、对礼部都是一大负担;再者,我中原子民对胡蛮痛恨者不在少数,而这些柔然人野性难驯,勇猛过人,日子久了,两者难免会有冲突,若出现死伤,朝廷该如何处置?偏向柔然,我大赵军民不服,反之则柔然诸部不安生,实是两难……”

    梁临渊渐渐也觉得楚铮所言有理,可想了想又道,“但据梁某所知,是王老侯爷提议质子之策的,楚将军难道不怕……”

    “此一时彼一时矣。”楚铮道,“当初北疆之时,是柔然诸部欲依附我大赵,而非我大赵有求于柔然。老侯爷提出此议乃是一苛刻之举,试探柔然诸部诚意如何,如今已到了上京城,自然另当别论了。若由皇上提议赦免柔部诸部质子,更彰显我大赵泱泱大国之风。”

    “不错。”梁临渊欣然道,“梁某稍后便草拟奏折,劝皇上休要采纳质子之策。”

    “多谢梁大人,在下亦会劝家父及早上奏,向皇上陈明利害。”

    楚铮拱手道谢。似梁临渊这等纯臣一心为公,是朝中不可或缺的,即使处于敌对之势,也大有可用之处。有时政敌的攻讦亦可作为一面明镜,从中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反倒是一家独大满朝上下只有喏喏应之时,才是最为凶险的。

    当然,若这些纯臣有能力危及已方根本,那就另当别论了。

    赵国顺应元年,六月初三,新皇赵应率满朝文武出城十里,在东岭坡迎接北疆大营凯旋之师。

    后世的史书对这一天亦是着墨甚重。毕竟这是相隔数百年后,中原王朝再次接受塞外几十位蛮族可汗的朝拜,虽说这些部落有的只有千余人,有些记载甚有夸大之嫌,可除了一些“有良心的历史学家”外,多数史籍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这一点。

    究其原因,除了之前所述,恐怕也是因为柔然一族本身,之后虽也有过数次小动乱,可最终仍慢慢地融入了北方各地的汉人之中,以致于不到两百年,“柔然”一词只现于史书之上,而世间再无这个马背民族的身影了。对于这样一个既未作为主体与中原王朝为敌,又很快被融合的民族,后世之人自然亦愿意对其宽容对待了。

    刘公谨乃是大赵国起居左史。他已经意识到,自己今日所录之事必将流传千古,握笔的手都有些颤抖,全然不顾赵应厌烦的目光,寸步不离皇帝左右。

    赵应虽贵为皇帝,可对此人亦是无可奈何。起居史是记录皇王言行的官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合录为《起居注》,是历代史家篡修史书的主要来源之一。起居史只忠于职而不忠于君,“以记人君言行,善恶必书”,而且能被朝廷任命为起居史的,性格均绝大多数宁折不弯。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杀了当时齐王,齐国太史秉笔直书毫不隐晦地在史册写道“崔抒弑其君”,崔杼一怒,就将齐太史杀了。太史如同如今赵国的起居史,通常由同一家族的人担任此职,太史死后,他的两个弟弟先后任太史,仍在史册上写道:“崔抒弑其君。”都被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