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燃烧大时代_内功心法:峨嵋十二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内功心法:峨嵋十二庄 (第2/4页)

环脏腑所显现出的功能作用。如手能握固,口能言晤,皆‘心‘所导。但‘心‘与‘神‘是有区别的,如单纯的手之能握,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机械性,是人体功能作用的使然,而能握的适应性及不能握的适应性,乃通过主观思维的判断后使然,则为‘神‘的作用,亦即通灵变化之为神之谓。练功夫需要在此方面多加体会,才能知气脉循环以及相生相克的作用,能知此,则为‘妙‘。

    上口诀唯妙于心4字,关键在‘妙‘与‘心‘的理解,下将重点略叙:

    (一)体现在气功的练功夫时,‘心‘有上,中,下丹田几个处所。下丹田在脐下2寸石门xue,是先后天气机聚合之所在,不练功者亦有丹气存此。中丹田在鸠尾xue下1寸,偏左5分,心尖抵到处,胃之上口(相当于贲门部位)的绛宫xue,是人身气血开合之处,当胃气冲击时可致不舒。一般所谓的心口痛,实际上是绛宫痛。重捶功闭息时及静功五气朝元忘身之际,感到此处跳动或微动。上丹田在泥丸宫,为神之大会,即人身10大会处之一的‘神会泥丸宫‘。下,中,上的前三丹田,可分别反应先后天气机,气血开合,神会的变化。无论在练功体验和用于内功导引术方面,都可收到‘桴鼓响应‘的效果.

    (二)因三丹田的作用,人身气脉亦分三阶段的气化.所有气脉的发生,先到下丹田、搬运后仍回归下丹田储存。中丹田与上丹田的气脉升至头顶,下降至中,再降归元于下丹田。三丹田与心存于一(一心不乱),方能使气脉运转合于规律,才能致发活泼自在,指挥自如地掌握本身的气化作用,以达修命的境阶完满。一心不乱是练气脉的原则,如此,方能达到‘惟精惟一‘的功候。具体的方法即‘象天则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妙于心‘12字诀,需将心意用到活泼自在,毫不固板呆硬,方称‘妙‘。此‘心‘与‘妙‘之二义。

    (三)心的功能在上、中、下三丹田中,亦有3个阶段的变化。下丹田内景为气聚发热,外象呈前后鼓荡。搬运到上丹田后,阳极化阴,内景为由热变凉,外象是顶门发软,或有见隆起。此时,降金玉液的真阴之津,天一真水于华池,再下降至中丹田绛宫,所有阴阳气脉会膻中后(气会膻中),因乳根为后天生化之大处,故此时内景是绕乳部自发性左右各转24圈(象24候),圈围周长如乳根(女子稍大)。功夫深者,可心意指挥,左右各转32转(象32周天)。届此机时,气如聚而不降,则出现偏差。气之聚而不降,以致绛宫之门闭而无开,内景失侯,外象显迫,体现出上身的左右旋转或手舞足蹈,其外象的左右旋转一般与内景的转数相等。绛宫之门开合有时,即一呼一吸中开合有定时,一般人5息或特殊者9息必开合1次。其门又与上下丹田不同,不处人身正中,为偏左之单户。终宫之门在内景运转时无开合之能,就会导致气聚中丹田恋旋而不降,在大导引术中必须点以绛宫xue。点中后,内发热流向下窜通,气脉则可降下,再回到下丹田,外象之动态亦可自解。气脉内景通过下、上、中,再回归下丹田时,为流转了1小周天,与下丹田起火时的初发之气不同,即非前后鼓荡,变为仅向内吸,内景照视是先发紫光,后白光,再通中脉,与黄庭先天真气之所发沟通,则上中下三丹田真正相通.其中每一丹田发生的内景、外景现象,皆与三丹田有关,即‘分而不合。合而不分‘。上述均‘妙‘‘心‘之真义。

    (四)20部脉,无论浮里两支,用于何处皆随心所欲,此亦‘心‘之‘妙‘用。

    (五)古气功经典所描绘的,所谓出‘阴阳神‘,凝练元神等6次第以上功夫为‘真妙‘‘真心‘,道家称其为‘妙有‘‘非常‘,但还不是释家的‘真空‘功境。

    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静气功由静归动的最高境界,此‘动‘,有两大意义:其一,人之躯壳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包括三千八百细项目。其二,心念之动为妄念,会影响气脉之动。据上,要制四威仪主动,用打坐的静功方法,伏心妄动,用内视之法。如此两结,才能使其‘不动‘。

    动有各种差别。所谓的全身气脉动,据内景论,除世现所知之20部脉外,尚有80部,合计为左右各50部浮里支之动,符大衍之数。人体‘一日一夜五十营‘时,又分行阴25度,行阳25度。其度数是据息而定,一息脉行6寸,l2时中,一万三千五百息,阴阳合数二万七千息,阳阴脉各长18丈,灵枢的‘五十营‘篇认为人身经脉‘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是少计数了络脉之长的缘故。内景之动,凡五脏真气动后,黄庭经谓五脏‘真脏神‘现(所述之脏神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凤凰,又胆别立一脏为龟蛇相交。真神:则心为姹女;肾婴儿,肺金公肝木母.脾黄婆,胆拟为青人素娥。此等术语均有它意,为练功心理现象,拟喻人及鸟畜等。不可从字义表面理解,滑入迷信之泥坑以致走火人魔),皆为动相(或病相.可据知其脏腑虚实)。不动之相亦有差别,一般所谓之不动,乃比动微小些而已,即情性相制,心性合一,水火既济,婴姹相配,龙虎相安之侯。至此动态,任何人看到的皆为白光,功夫深些的为金光。届达释家之‘真不动‘时,方无差别。普遍的动相,看到五色光气,而分正、虚、实3种。即青如起纹如竹,如长空之青天为正色,青如地苍蒙尘为不足,绿如翠羽为有余(相当于翠鸟羽毛色。按此翠羽,为丹道家用石青与铜绿制化后染制鸟羽的一种制品)。赤如落霞,光形平满而无边际,不见火舌窜动为正色,红如花筒外射为有余。如灯焰闪闪或将熄为不足。黄如鹅黄,其光形方,为正色,黄如黄沙漠漠为有余,如败土则为不足之象。白如满月而圆为正色,如雾如云为不足,如霜如雪晶盘为有余。从开合观论,但凡白光色内敛者,为有余,外散者,为不足,与其它四脏的光色内敛,为不足,外散为有余之盛亏征侯相反。黑如发漆,且无边际、无底为正色,如烟筒黑烟外冒,为有余,如海水波涛滚滚、汹涌消逝为不足。此五色的正,虚、实3种变化,为观照光色的不功差别。更高深一步,动与真不动之间有一阶段的光气反应,为紫色,其色鲜艳而氤氲,如香烟缭绕,不可视为杂色对待。

    动与不动在用上虽有差别,在体上却是不二的。据此,功夫上产生许多调伏的口诀,即调伏动相的理法。以下庄诀即为其要领与原则。

    是真阴阳

    所谓的如何调伏真阴真阳。动相的阴阳为假相,幻有,是由于脏腑气脉及浮里支的循环产生,二者相因相缘,以致发生假相,幻有,这在练功者体验出为存在的事实。又曰:‘虽幻亦真‘。此动相虽为幻景显现,却真的是脏腑气脉的病态映照,也是凭光色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