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六节 绥州琐务 (第2/2页)
差事。 之前在中心寨酒楼见过的诸老逐个来访,没见过的三教九流也轮番上阵。 对他们来说,罗开先这人虽不是土生土长,但毕竟祖辈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这罗姓后生既然愿在本乡寻地建园,那就是还认这份乡土情谊。 既如此,还有甚可说?登门走访也不是丢份的事情,端着长者架子才是蠢货所为,自家晚辈多了一门出路才是最重要的。 对罗开先来说,迎来送往耗费口舌的日子是一种煎熬,这也不是他所习惯的。但是硬着头皮装客气,他也必须装下去,因为上门就是客,是看好自己,不能“不识好歹”。 当然,能找上门来的可不是平素喜欢东走西串的无聊妇人,多是各家有些威望的主事之人,大多都是面冷心热话少的西北汉子,这些人往往生硬的客套几句之后,便直接问询罗开先预备之后如何、灵州现状如何之类的实际问题,若是感到可心意,便会直截了当地开口说“三郎将军,讷家还有三个娃没事做,小的十四,大的十八,送你灵州咋样?”之类的话语。 就为这些热情的话语,罗开先也不能不热情。 不过接下来的对话,就与李继冲等人对话时完全不同了,没那么多文绉绉的雅言,而是尽量贴合此时绥州的腔调——“讷兄凭地客气,听闻讷兄家中传有鲁班术,还有兄弟三个没娶娘子?赶紧都来讷灵州,讷灵州正缺人手,保你辛苦一年就能起几间大房,还能分上百十亩田地养些牛羊,来年给兄弟娶个美娇娘!”,这类对话对于罗开先来说可要比雅言轻松得多,换几个字词,换上后世的绥德老音,简直无缝对接。 不过这样的事例并不多,大多绥州汉人还是决定观望一阵,毕竟灵州在数百里之外,远行一趟并不容易。 除此之外,绥州此时可不是仅有汉人,鲜卑人、突厥人的后裔并不少见,剃光了两鬓头发的契丹人同样也有不少,对他们来说投靠一个强大的首领并非难事,只要他能保证公平。 所以上门的人里面同样也有一些这类的人,这个时候罗开先的语言能力也招架不住了,契丹话和鲜卑话他可不会,突厥话虽能凑合几句,却无法面对复杂的情况。好在他的亲兵队伍里并不乏语言天才,交流也并非难事。 这些人同样在观望——宋虽然强大,但农耕的事情他们可并不熟悉,而且他们往往并不愿意下马劳作。 罗开先对这些全然不在意,因为他知道,未来他会需要太多的人手,只要勤劳能付出辛苦,不是那种狂妄得认不清自己面孔的野心家,他都能够一体包容。 这并不奇怪,对于在后世民族融合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罗开先来说,所谓的族群差异就是个屁。普通人大多数求的就是一个吃饱穿暖,外加一点精神诉求就是繁衍生息血脉传承——不管哪一个族群都是如此。 而那些刻意的族群划分,不过是各种各样的野心家为了自己独享民众供奉而建立的狭隘圈禁体系,所谓“民族特性”这种冠冕堂皇的帽子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又有何益?不过都是生存的负担和精神的禁锢而已。 他的这种心态反应到日常的表现,在周围普通人看来,却是一种特异,不同于时下各族互相排斥的一种包容,是一种心胸宽广的明证。 这种心胸宽广的评语会给他带来怎样的未来? 没人能够一语说清。 …… 迎来送往的日子并不久。 三天之后,之前答应帮忙的杨、张几位派人来通知他地选好了简易的祭坛也搭建好了,他可以带人准备祭祀了。 又过一天,难得的风和日丽,罗开先带着两只小娘盛装打扮,于绥州正北一处新选的山地祭拜上天,埋下标注罗氏宗祖名位的基石,他算是正式在这方土地扎根。 再转一日,即是罗开先预定的启程日。 褪去朝阳红色的曜日当空,黑底红字的旌旗招展,盔明甲亮的亲卫们气宇轩昂,鞍辔华丽的高头大马精神抖擞。在准备好了通关文牒的刺史李继冲、还有挂着各种长须短髯的绥州各家族老的相送下,罗开先率众离开绥州,开始了继续汴京之行。 ………………………… 附:感谢“诗唯柒绝”“一世孤寂”两位书友的微信红包打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