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艰难的决定 (第1/1页)
史汀生压根没指望约翰能立刻给出答复,他大致把三个机构的筹备情况介绍了一下后,就让约翰回去了。 回到房间,约翰又纠结得失眠了。面对“为自由而战委员会”、军工生产委员会、战略情报局这三个选择,约翰需要好好权衡一下。 在床上翻来覆去想了很久,约翰首先放弃的是“为自由而战委员会”。老派国际主义份子希望通过国联和日内瓦裁军会议平衡国际局势的努力已经完全破产了。在希特勒那个疯子横扫欧洲以前,孤立主义在美国的压倒性优势已无法动摇。 约翰之前同意加入“为自由而战委员会”,不过是为了向那些“主战派”大佬们表明自己的立场罢了。现在既然无论是选择军工生产委员会还是战略情报局都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那就没有必须要再选它了。 毕竟约翰也不想被民众骂成军火商和华尔街犹太人的走狗。况且“为自由而战委员会”只是个民间组织,就是“主战派”用来跟孤立主义者们打嘴仗的。美国参战后它就自动解散了,并不能给约翰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现在是二选一了,要么是军工生产委员会,要么是战略情报局。约翰看了看外面已经略微发白的天空,知道自己今晚注定是睡不着了。他干脆爬了起来,找来了纸和笔,靠在床上把他能想到的优劣势一条条列了出来。 早在刚穿越过来的时候,约翰就曾经有过战时加入战略情报局的计划,那时他还专门去跟多诺万套过近乎。战略情报局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它隶属于军方。加入它,就可以规避参军的问题。 要知道,在战争时期,像约翰这样年龄合适的大家族子弟,如果不参军的话是很容易遭人诟病的。加入战略情报局,既可以获得正式的军衔,同是又可以打着情报需要的旗号,继续以商人的身份活动。毕竟情报部门的自由度还是很大的。 不过,自打在从英国回来的船上遇到多诺万后,约翰对自己当初的想法又有了犹豫。当时,约翰和多诺万都是乘坐“玛丽王后”号邮轮回国的。在船上,他们两人有过几次深入的交流。 之前,约翰对多诺万的了解,都是他前世从网上看来的。当他与多诺万亲自接触过后,不由得对自己能否与其共事产生了怀疑。 多诺万是个天生的冒险家,胆大包天的行动派,跟约翰完全是两种类型。这次多诺万作为罗斯福的私人观察员,与英国的情报部门有过秘密接触。但他似乎只对渗透、破坏之类的暴力行动感兴趣。 约翰发现,多诺万是个喜欢厮杀和破坏的家伙。他甚至亲口对约翰说过“如果是搜集情报的话还勉强可以接受,因为或多或少有点冒险性,在办公室里分析情报和撰写报告就太无趣了”这样的话。 历史上,在他的带动下,战略情报局一直有“重颠覆轻情报”的传统。而他手下的那帮干将也都瞧不起搞情报的活儿,宁愿去战场上冒险,或者在敌后搞颠覆。在战略情报局,行动人员被亲切地称呼为“牛仔”,而情报分析人员则被戏称为“唱诗班男孩”。 而约翰擅长的恰恰是搞情报分析,“安全第一”是他的行事准则,对冒险刺激没有丝毫兴趣。所以,他如果加入战略情报局的话,注定会是个“非主流”的边缘角色。 更麻烦的是,多诺万跟胡佛两人是死对头。约翰要是不认识胡佛也就罢了,现在他不仅和胡佛都是共济会成员,两人目前还有合作关系。将来他夹在多诺万和胡佛中间会比较难做。 胡佛要想利用他对付多诺万怎么办?答应吧,做吃里扒外的二五仔不是约翰的风格。不答应吧,注定会得罪胡佛这尊屹立48年不倒的“大佛”。 历史上,多诺万最后可是没能斗过胡佛的。罗斯福死后,杜鲁门就解散了战略情报局,把多诺万发配到泰国做大使去了。就算后来重新组建中央情报局也没有再启用多诺万。 那么,就剩下军工生产委员会这一个选择了。这个部门将来不仅掌握着采购物资或者安排陆军、海军采购物资的大权,而且在实际生产中能够直接监督这些物资的制造商,并对私人公司及整个行业的运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力。 而且和英国、德国的战时经济体制不同,美国的动员程度相对较低,并没有成立一个庞大的涵盖军事、民事各部门的战时经济的最高管理机构。 也就是说,军工生产委员会名义上是个协调机构,但实际上行使的是管理机构的职责,并且上头还没有一个由军方及文官组成的战争委员会来监督他,拥有相当大的自由度。 如果约翰能够加入这个机构,那对将来联邦快递公司和休斯飞机公司的发展简直太有利了。拥有这么明显的好处,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择,约翰又犹豫什么呢? 约翰的犹豫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就是因为军工委员会实在太好了,他才这么纠结呢。他能看出加入军工生产管理委员会的好处,难道别人看不出来吗?
历史上,各派力量在军工生产委员会里面的斗争,可是非常激烈的。别看约翰现在也算是小有身家的企业家了,和未来军工生产管理委员会里的那些大佬们比起来,他充其量不过是个小虾米。约翰很担心自己一不留神就会被其中的某股巨浪给拍死了。 要知道,当美国经济开始向战时体制转型时,几乎每个大财团都有安排高管到军工生产委员会任职。他们都代表了各自财团的利益,一方面要争取军工订单和战略物资配额,一方面还要保证自己转型后,原先的民用市场份额不被其他企业侵占,相互之间斗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而且除了这些大财团代表,进驻军工生产委员会的政府官员内部也派系阵营分明,矛盾重重。这些官员大多数都来自人力委员会、海事委员会、价格管理办公室、粮食管理局、公共事业振兴署、电气化管理局等罗斯福新政时期的著名部门,每一个都代表了原部门的利益,试图而在委员会中为本部门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如果仅仅如此,约翰明哲保身,保持中立也就罢了。关键是加入军工生产委员会后,难免会要卷入军队各军种间以及军方与民间抢夺战略物资配额的斗争中去。这活可不好干,相当容易得罪人。 那帮高管一个个都有后台扎实,政府官员又都是早在新政时期就投入罗斯福麾下的民主党人,就约翰这么一个势单力孤的共和党人掺杂在里面,怎么看都像是背黑锅、平民愤的首要人选啊。 不过约翰转念一想,事情也许并不会像想象的那么糟糕。他背后也站着史汀生等共和党“主战派”大佬呢。史汀生和诺克斯这两人,以后一个是陆军部长,一个是海军部长,再加上掌管情报系统的多诺万,都不是好对付的角色。 作为这些人在军工生产委员会的代言人,约翰还是有左右逢源,浑水摸鱼的机会的,具体就要看他自己的cao作水平了。俗话说“富贵险中求”,要不干脆搏一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