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五三二)jianian细信使 (第1/2页)
黯淡的天色,蒙蒙的细雨,窄巷内份外的清冷。几顶斗笠、两把油纸雨伞在巷内孤单地走过一段后,各自找到了自己的家门。 一辆双驾马车从大街上跑进小巷,因道太窄而不得不放慢了速度,又因地面的凸凹不平而格外的晃震起来,颠得轰隆隆作响。前行了数十步后,马车来到了一处小院门口停下,巴卡俐落地跳下驾位,打开车门,喊声:“老爷,到了”。随后,一位衣着翩翩的贵公子应声跳落。 贵公子看上去二十五、六岁的年纪,头裹一块黑纱红底方巾,身着圆领紫黑色金银二线绣花棉袍,脚蹬褐色麂皮靴子,外披黑色丝绒大氅,腰间悬玉佩,右手拇指上还戴着了碧玉扳指,贵气凌人。此人自然就是阿图,只是相貌已改得与往日大不相同,一是唇上多了一撇漂亮的八字胡,这是向酋木正学来的;二是用千面纸将自己的脸给贴了,一些脸上稍许的凸凹和纹理变化就将整个面容改变了许多。如此乔装改扮后,就是十个老婆站在身前,若不仔细地分辨也保准认不出他来。 等阿图下了车,巴卡便跑去大门前,在紧闭的木门上按着某种节奏敲了数声。很快,门打开了,黑瘦的从桂,就是原来的船员阿桂,出现在门口,唤一声:“老爷。” 小院是前年阿图初到京都时让牵晃给买下的,原是给一干船员们居住,后因他们各有了去处和新住所就空了下来。在曼萨尼约的时候,阿图把这个地址留给了德阿维莱斯,用作双方接头的地点。两个月前,他让从桂从宝江船厂里离职并带着名下人搬进来住,专门在此等美洲派来的接头人。而今天,接头人终于来了。 开门的从桂让开了身子,阿图向四周略微一瞧后,便掏出把折扇拿在手中,开始踱着慢吞吞地八字步往里挪。穿过了院子来到了正房,客厅中的一名着青衫的宋人已经站起身子,拱手恭迎他的到来。接头人上午就来了,从桂将他请入来后便让那名下人前去子爵府给老爷报信,等阿图接到消息后赶来,前后算起来差不多已过了四个钟头。 从桂平日少言语,手脚麻利,差他办个事又快又好,只是没有太大的特长。等阿图进了门,他便掩了门守在外面。 来着大约四十来岁的年纪,身材中等,脸色白中带灰,目光阴阴沉沉,看上去就像个jianian细的模样。身为宋人却为西洋敌国传递消息,当得上“宋jianian”二字。 阿图大模大样地走到他身前一站,双脚所立的位置与jianian细的身子稍稍有些近,超过六尺的高度与这身行头,附带着当驸马子爵已久后所养出来的威风势头,在这低矮的厅堂里就立即散发出一股压逼感。 青衫人慑于他的威势,不禁退了半步,然后才开口说:“帕尔波男爵。” jianian细就是jianian细,心理上就无法堂堂正正。这一招站立之法是阿图看过一本讲有关人心理的书后所悟到的,第一次使将出来即产生了效果。只要jianian细一开头在气势上被压住了,后面再于谈话中使点花招,或许就能让他犯点错误,不知不觉中吐露点消息出来。 阿图接口道:“梅洛蒂夫人。” 这两句是接头的暗号。青衫人见暗号对上,便一报拳道:“在下郑旦。” “鄙人叶美,郑先生请坐。”阿图随便地拱拱手,向着客位一指,自己却先行地坐到了主位的太师椅上。 两人坐下,互相瞅了几眼后,郑旦道:“叶公子,此次我前来是为了与另一人联络,虽然公子的暗号对得上。。。” jianian细竟敢使诈!阿图嗤笑一声,把脸色一沉道:“胡说。渥吉先生只说过按地址与暗号联络,并非一定得他本人不可。” 郑旦牵了牵面皮,象是笑了一下,说道:“叶公子勿怪。此事关系甚大,在下不得不小心点。”接着,就怀里掏出封书信交了出来。 一个光白的信封,封面并无任何落款。阿图伸手接过,抽出信纸,略扫两眼后就从身上摸出本西文的《圣经》,对着信纸上的暗码飞快地在圣经上查出了一个个的词语。一盏茶内,一份完整的信就被他解译了出来。 信很简单,只有寥寥的几句话,大意是:国王们已做好了和谈的准备,巴哈马侯爵将负责有关事宜。最后两个词则分别暗语是“龙舌兰”与“贝卡”,前者指两人在市政厅里喝龙舌兰时的那番谈话内容得到了国王的认可,具体就是国王可以考虑以土地换赔偿,后者乃是提醒他得按约定把里贝卡送去美洲。 西洋人的《圣经》有成百上千个版本,没有那本相匹配的书,即便是中途有人截获了密文也是没用的。 今日是三月初三,这封信至少应该是两个多月前从曼萨尼约送出来的,那个时候,大宋的战俘使臣团还在海上。贾元放一行是十一月十日出发的,小船队的航速较快,应该能在三个月左右抵达曼萨尼约,时间就是二月中旬上下。德阿维莱斯说过等大宋的战俘使臣团一到就可以派出和谈的使节团,要是使节团能在三月中以前出发,便可以在六月份内抵达京都。 虽然尚是白日,但因天色昏暗,所以桌上燃着一盏油灯。阿图看完信,随手将其在灯上点燃并扔入铁质簸箕之中,目视着它被完全地烧成灰烬。 等信烧完,阿图用西班牙语问道:“郑先生从美洲来?”看到郑旦虽面色不改,但眼神却迷惘,便改用宋语再问一次。 “非也。在下是在海上接到这封信的,然后再送来京都。”郑旦用着平和的语气说道。 听起来他似乎是属于某个组织,其组织在这封信的传递上还搞了海上接力,也不知是真还是假。如果是真的话,这个组织的行事必定十分严谨,每个环节只能知道一部分的相关细节。 “郑先生是京都人?” “在下浙江人士。” 浙江那么大,郑旦这么回答就是不想暴露身份了。阿图点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