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部大地风云 二百六十 浴血山海关 (第1/2页)
山海关方向,不管是李自成、吴三桂或者是多尔衮,到,就在山海关发生激烈战斗的时候,京师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吴三桂为了催促多尔衮尽快出兵,答应盟誓剃发。 多尔衮对吴三桂如此痛快地表态,并剃发,愿意盟誓,不由得大喜,就在威远台设下仪仗,吹螺,杀白马祭天,宰乌牛祭地,向天行礼,血订盟,斩衣折箭为誓,表示双方恪守诺言,此后绝不反悔。 仪式举行完毕,吴三桂把他所率诸将引见给多尔衮。他考虑到时间万分紧迫,吴兵来不及剃发,便对吴三桂说:“你回去,可令你的兵士用白布系在肩上,作为记号。不然,同是汉人,无法分辨,恐致误杀。” 说完,令吴三桂先行,他随后传令清军准备入关。 吴三桂率随从将士疾驰,返回关城,果断地下令开城门。于是,山海雄关的东大门洞开,迎接着它的新主人的到来。 过了不一会儿,只见浩浩荡荡的清军分作两路,如两股洪流,飞奔而来:左翼是英王阿济格,统万余骑兵,从北水门入;右翼是豫王多铎,统万余骑兵,从南水门入。多尔衮自率主力三万余骑兵殿后,从关中门入。余部仍驻欢喜岭。 当清军正在大规模进关时,吴三桂按约定先率五万余众出战,直奔石河西而去。 李自成指挥大军已在石河西岸地红瓦店一带摆开决战的阵势。北自山。南至海,绵亘二三十里,阵如一字长蛇,面向山海关,展开了一举夺关的态势。 李自成带少数随从人员,还有崇祯太子等。立马于西北角一座高岗上,在他的背面,燕山峰峦耸峙;在前面,向西南至山海关,向南至海,展现出一片宽阔的平川地带,石河流贯其间,它从燕山谷底流出。南入大海。 时值四月下旬,正是它的枯水季节,水势浅缓,清澈见底,人马涉水,如履平地。李自成立马于高岗,战场全貌,尽收眼底。 此刻,他地心情起伏不定。他起自西北高原,而跃马纵横于中原大地。征战已十多年,出生入死,经历了多少血战! 刚到山海关时,他并不把关宁军放在眼里,曾说过:“吴三桂兵仅三千,我三十万。以一百人捉一人,可用靴尖踢倒!而且吴三桂与北虏久相仇杀,必不相救,即使来救,北虏住满洲,衣粮马匹器械,尚须整顿而来,也得旷日累月。 出征前。他还许下诺言:“等攻下山海关,我再即位。” 然而他低估了关宁军的战斗力,也没想到清兵会来得如此之快,因此全不提防。 可是。他从二十一日与关宁军首次战石河,已感到辽东边兵是他与明兵作战以来所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之一。他已意识到,今后的命运,成败决于一战。 为了保证这次战役的决定性胜利,他已把全部军队包括精锐都投入了战场,尽管他已倾注了全力,可不知道为什么,想着即将到来的大战,心中仍不免有几分担心! 决战终于爆发了! 关宁军呐喊着飞驰过河。忽然刮起了大风,飞沙走石,尘土蔽空,刮得对面不见人。关宁军的呐喊声,伴着狂风怒号声,不顾一切地直冲大顺军右翼地后部。大顺军毫不畏惧地迎了上去,一场空前的血战开始了。 吴三桂复仇心切,见到大顺军分外眼红,又有清兵的后援,勇猛倍增,鼓噪全军奋击。吴三桂亲自出马,他的大将吴国贵提刀跃马,身先陷阵,被吴三桂激励起来的士卒个个奋勇,无不一当百,在阵中奋力冲突。 大顺军毫不示弱,奋勇进击,前者死,后者继进,以优势兵力对关宁军实行三面包围。 关宁军拼力反击,东西驰突。关宁军向左突,大顺军的号旗左指,迅即进围;关宁军向右突,大顺军的号旗向右指,再进围,吴三桂再冲开…… 如此反复,阵数十交,围开复合! 激战在继续进行,炮声如雷,箭矢如雨。李自成立马观战,屡下号令,连营并进,随着时间地推移,关宁军逐渐失去进攻的势头…… 正当关宁军与大顺军酣”,难解难分之时,多尔衮才进入关城,听得西边喊杀声震耳,金鼓大作,惊天动地,风助喊杀与鼓声,直震百里,战场上的飞丸乱射,已散落到城内数里许的庙堂附近。 但是他不想马上参战,他要看看大顺军地虚实,更主要的是,他要利用关宁军打头阵消耗大顺军的实力,使清军以逸待劳。 于是他召集诸王贝勒、贝子及出征的诸大臣,说道:“你们不能越伍躁进,大顺军不可轻击,须各努力,破此,大业就会成功。” 接着,他部署兵力,清将士向海的方向鳞次布列,冲击大顺军的阵尾。《。阵首已被关宁军咬住,两头进攻,使大顺军无法合围。 部署完毕,清军待命。多尔继续观阵,寻找战机。 战斗已持续到中午,关宁军激战半日,已筋疲力尽,眼看支持不住了。多尔看得十分清楚,抓住战机,突然下令突击,蓄锐待战地清军闻令,如弦上之箭,一下子飞也似地冲了出去。 三吹角,三声呐喊,以正白旗骑兵为先锋,数万铁骑从关宁军的右侧插入,恰似万马奔腾不止,惯于骑射的清兵,从马上发射出一批批箭矢,像飞蝗一样密集地射向大顺军,刀枪并举,剑光闪烁,锐不可当。 李自成发现白旗一军已冲破大顺军阵势,下令后军迎击。可是。大顺军也已鏖战半日,处于疲惫状态,加之损伤不少,战斗力急剧下降。 而清军铁骑正以旺盛地锐气,勇猛冲锋,其势如风卷潮涌。铁骑所至,无不披靡。吴三桂军得到清军增援,顿时振作起来,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