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七章 逆风之后的追分之战 (第3/3页)
联手能不能拼的过美国队还是两所。 不过中国队的机会也恰恰就是美国队得分爆发力强大的人非常多,这样他们到最后肯定无法把球牢牢地掌握在一个人的手里,这就是中国队的机会。
德隆掌控着美国队的球权,但他却并不能像在爵士那样,通过他的手来组织球队的进攻。他在美国队进攻时最大的责任就是——把球运过半场。 在没有姚明在场的时候。李成组织进攻的思路还是把球尽量多给内线。 因为王治郅对波什,说实话有时候还是能够占据优势的。 一场篮球比赛,运动员的状态并不是恒定的。 今天这里可是中国队的主场,对于已经洗尽铅华的王治郅来说,这里的球迷能够给他最大的动力。 而且还有最高领奖台的诱惑,还有他直接生涯最大的梦想。 为了球迷,为了梦想。王治郅今天绝对是超长发挥的。 他的脚步似乎回到了10年前,那时他还是中国的追风少年。 而今天像王治郅这样的球员还有李楠,小李飞刀仿佛也回到了当年刚到八一时的样子,年青、活力、充满了朝气。 王治郅在内线连得4分。李楠也命中了一个中距离的跳投。 他们两位八一的老将帮助中国队的这套替补阵容守住了美国队的狂轰滥炸。 次节比赛第五分钟,李成一个中距离的翻身跳投命中,中国队31比37落后美国队6分。 场边开始换人,李成松了一口气。总算是挺过了这一段最危险的时刻,接下来姚明回来的话,场面上就好大多了。 但就在这次换人之后,场上异变突起。 李成把球交给了刘伟去组织,而他要跟姚明开启得分模式了,争取在半场结束的时候把分差尽可能的迫近,甚至反超比分。 但在刘伟专心观察场上中国队球员跑位,准备传球的时候,替换德隆上场的克里斯-保罗突然下手断掉了刘伟的篮球。 “刘伟大意了,保罗断球——” “美国队快攻。这好像是美国队本场比赛的第一次快速反击吧!” “太快了,保罗三两步跑到了中圈,科比已经跑到中国队的篮下了。” 保罗直接把球扔向了中国队的篮筐上方,科比轻松的把球摁进了篮筐。 被美国队打成一次快攻之后,这并没有引起中国队的警觉。 今天中国队的士气太旺盛了,他们在面对美国队的逼抢时有些大意了。这也是前几场比赛中国队其他球员都没有受到太多的压力所造成的后果。 易建联在内线准备强攻,他手中的球却被突然出现的韦德给拍了下来。 “美国队又断球了。又是一个快攻!” “韦德太快了,他一个人直捣黄龙,中国队对速度全开的闪电侠无能为力。美国队连得4分,31比41,两队的分差第一次来到了10分。” “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情况,美国队连续打出快速反击。按照中国队的心理状态,真的可能就此崩盘了。” 解说员的担心并不是多余,按照中国队以前的尿性,他们一旦逆风就很难将比赛给扳回来。 别说是逆风了,就算是中国队领先,他们也可能在对手疯狂追分的情况下陷入困境。 有时候对手疯狂的追分,中国球员往往会陷入一种矛盾的状态。他们心里想着自己的还处于领先。会有一种心安的感觉。但对手追分的气势很盛,他们又会担心对手将他们反超。 在很多情况下,中国队就这样葬送好局。 而在中国队被逆转后,或者中国队干脆就一直处于落后的地步,解说员时常会说一句话——“留给中国队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这个时候,球迷也紧张了起来,他们也很担心中国队会突然崩盘。现在这场比赛可不是一场普通的小组赛了啊!这是关乎冠军归属的决赛,这场比赛可是不允许失败的呀! “糟糕了。希望中国队能尽管找回状态。” “李成还在场上呢!希望这个时候他能够站出来帮中国队把比分追回来。” “奇迹之子、中国战神、小李飞刀、大哥,你快发威吧!帮助中国队度过这一段的困境。” 球迷现在确实很揪心,他们很担心中国队就此一蹶不振。 尤纳斯叫了一个暂停,这个时候他必须要叫暂停稳定一下中国队的情绪。在这个暂停当中,尤纳斯只是再次强调了一下中国队的战术,他只是一个教练,并不能上场帮球员去比赛。 关于这场比赛的内容。尤纳斯早就强调过n 1次了,该说的那些话现在老尤都能背下来的。更别说球员了,球员的耳朵早就听出老茧了。 很快比赛再次开始,在球迷们的期待当中。李成直接把球控制在了手中。 然而很快球迷放下的心又纠结了起来,李成把球带过半场之后又把球传给了刘伟。 不过这一次,刘伟却是很小心的护着球,没有再给保罗一丝一毫的机会。 这个时候或许就是李成赛前使用的“气势卷轴”发生了作用。 气势这种东西说白了就是心态,心态在一场篮球比赛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比重。 李成在打法上的突然转变让美国队突然有一点点不适应,次节比赛开始后,两支球队都是替补球员在场上作战。 但中国队的替补那真的是替补球员,而美国队的替补那是全明星。 尽管中国队的这支替补阵容在国内也算得上豪华了,但对比美国队可依然差了很多。 内线的王治郅和杜锋还能比较好的守住内线,但外线就只能靠着李成的周旋来保持住局面了。 李成的将他的个人进攻和对球队的进攻组织结合的非常完美,他的存在让美国队根本就没办法将比分拉开。 但中国队的替补那真的是替补球员,而美国队的替补那是全明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