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专家逍遥都市_第五十四章 正式颁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四章 正式颁奖 (第1/2页)

    第五十四章正式颁奖

    崇仁学院礼堂,数千暂时从其他国内知名院校调过来的优良大学生被安排在礼堂最后充当崇仁的学生,人,前排是新华社,路透社,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几乎涵盖世界上所有大型的媒体记者。

    在崇仁学院门外,还有一群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经过审查和批准的粉丝,华族人此时放下民族仇恨,和日本人,韩国人,美国人,英国人,脸上刻着两个字,高声叫喊着,表示他们对王琦的崇拜和兴奋。

    “王琦,我们爱你”

    这句话必定成为今年感动华夏的关键词。

    在崇仁学院内的一干知名作家,眼中夹杂着羡慕嫉妒恨,当然,大多数都是报以羡慕和热切。

    在华夏生活,在华夏工作,在华夏赚钱,是不可能获得文学奖,这已经是所有人的公认。所以王琦的获奖,是不可复制性,他们根本生不成一丝仇恨,文人相轻的心理。

    外国的荣光,早就让华夏大多数普通人自惭形秽,没有信心。

    “下面,有请瑞典国王卡尔陛下,为此次诺贝尔文学奖做颁奖做颁奖词”礼仪先是用汉语说了一遍,随即用瑞典语,英语,法语,德语,以及阿拉伯语又复述一遍。随即会场所有人大声鼓掌,两手拍的通红。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出现汉语的次数几乎没有。

    这是属于全华夏的荣誉

    包括30多位当初对崇仁有犹豫的老师,此刻终究抱有,终老崇仁,教书育人的念头。

    萧华和文丽同时骄傲的抬着头,却发觉她们头就算抬多高,却依然要仰视才能看到台上的王琦。

    也许这个男人,注定今生要被自己仰视,崇拜,和爱

    家世完全没有交集,学历没有对比,两个女人没经过商量,此刻心中却都浮现出同一个想法。

    这位和王妃不断有矛盾,喜欢。”

    王琦点头,凑到话筒前道:“获奖感言,总是要最先感谢的,就是我的父母,要是没有他们,就没有我,这样卡尔国王可能就没有机会表达他对于华夏语言的喜爱。”

    全场浅笑。

    王琦接着道:“学奖对我来讲的确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我还有很多喜欢我书的朋友是他们在鼓励我,支持我,让我不再迷茫,不再害怕,因为你们,不断陪我前行”

    全场掌声雷动。

    “我感谢华夏人民,感谢党,最后,感谢所有支持我的朋友,不是开始,只有风雨过后,才会有彩虹”

    颁奖仪式在一片热闹兴奋和所有文人对文学奖的追求和感慨中落幕。

    全球所有大型网站,以及第二天的新闻报道。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王琦,文雅优良,未来或出新书,。”

    而贴吧里的王琦粉丝,也由风雨无阻,变成风雨后的彩虹。

    王琦现象势不可挡

    仪式结束后,一号首长和瑞典国王就离开了长东,去到京城。至始至终,一号首长也仅仅是和王琦握了握手,说了句年轻有为,再接再厉的鼓励的话,其余再无交集。

    但王琦知道,他已经得到了一号首长的优良印象,终究堂堂一国之首,私下里会见王琦的话,影响终究不好。

    而且这里是长东,不是京城。

    在王琦眼中,权势只是保护自己,在未来有危险的时候对自己有所协助和庇护,但他绝对不会刻意的讨好,沦为为某些利益集体摇旗呐喊的御用文人。

    窦平晨也要离开,两人默默行走在已经安静校园内。

    “这一次,真是全球闻名的一次盛会了。”窦平晨对王琦说道:“其实作为京城人,我真的希望王院长能将下一次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放在京城,终究京城是华夏首都,作为一座国际都市,我想也需要一次媲美世博影响力的大型宣传。”

    王琦笑道:“窦主任说笑了,谁来获奖,是要看评选组的决断。终究大千世界,能人无数。”

    窦平晨摇头道:“拜读你的大作,我对你有信心。”

    王琦站住,对窦平晨道:“窦主任没想过,未来的某一天,大概在艺术范畴内,崇仁奖,能成为全世界所有文人共同追求的,角逐的奖项?”

    窦平晨一愣,心说这个少年野心倒是不小,只来看到,数年,或者数十年在自己未死前能不能见到他所说。

    “窦主任不相信?”王琦看着窦平晨平静的脸。

    窦平晨摇头,“未来会证明一切,按照唯物观念,我确实是不信的,但我却认可和佩服王院长的信念。”

    王琦笑而不语。

    在数年后,窦平晨才知道,原来当时王琦所说并非一个年轻人的呓语,相反,他的话一丁点儿水分都没有,以至还有所保留。

    直到那时,窦平晨才明白,当时的王琦已经穿越风雨,化龙而行

    “王院长,我是华夏作协成员陈太忠。认识你的真的很荣幸”

    “王院长,我来为您引见一下,这是我们华夏知名作家,陈兴国。”

    “王院长”

    一号首长和窦平晨都走了,省委书记和省长也没被拥有浓厚文学气味的崇仁学院吸引,毫不驻留。

    只剩下一干国内知名的文人作家,闹哄哄的要和王琦结识。

    于是作为东道主的王琦安排万俟风包下银桥酒店最高的三层,招待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坛“精英”。

    “岁月像把杀猪刀,黑了木耳,紫了葡萄,软了香蕉,时间是块磨刀石,平了山峰,蔫了黄瓜,残了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