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唐:开国_第六章 李密败亡(2)魂断熊耳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李密败亡(2)魂断熊耳山 (第3/8页)

道扬镳。届时,势必要进入河南王世充的地界,必然会和王世充发生摩擦。

    李密和王世充一打起来,双方无论谁赢,都对唐朝大有好处。如果李密取胜,可以借此削弱王世充的军事实力,而李密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要是王世充击败李密,正好借王世充这把刀,除掉李密这个心腹大患,这是唐王朝求之不得的。所以,双方无论孰胜孰败,唐朝都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以上就是李渊的两点考虑,基于从全局出发的筹谋,唐高祖最终同意了李密东出潼关,离开长安,前往山东招抚。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唐高祖李渊正式派遣李密,前往崤山以东,招抚尚未归附的瓦岗旧部。

    临行之前,李密向唐高祖请示,希望可以让自己的心腹谋士贾闰甫,一起同行,李渊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在李密一行出发之前,李渊专门在宫中设宴,为李密等人“饯行”。宴席间,唐高祖与李密、贾闰甫二人,同坐御榻,三人共用一个酒杯饮酒。酒酣耳热之际,李渊对李密、贾闰甫二人,说了这样意味深长的一席话:

    吾三人同饮是酒,以明同心;善建功名,以副朕意。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有人确执不欲弟行,朕推赤心于弟,非他人所能间也。(《资治通鉴》)

    听完李渊这么一番话,李密、贾闰甫急忙连连拜谢。紧接着,唐高祖李渊又以王伯当为李密副将,让他跟着李密一起东出潼关。实际上,李渊的这番话,另有深意。表面上,唐高祖在和李密嘘寒问暖,其实背后却暗藏杀机。可以这样讲,这是李渊对李密发出的最后的警告。

    在这番话中,唐高祖非常清楚地点明,暗示李密,你的意图,我了解得一清二楚。而且,关于你这次请缨前往山东,朝中不少大臣都坚决反对。这是什么意思?李渊这是发出最后通牒,如果李密安分守己,老老实实地到山东招抚,大家相安无事;可是,但凡李密稍有异动,唐朝若要消灭他,就像碾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

    就这样,在这种杀机四伏的情势下,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初一,李密率领所部人马,离开了长安,正式踏上了东出潼关之路。此时,距离李密投奔唐朝,仅仅还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李密率部离开长安,前往潼关以东,标志着他正式与唐王朝分道扬镳。李密这一离去,也彻底走上了一条叛唐自立的不归路。自此,李密不仅再也没有回到长安,甚至最后丢了性命,死无葬身之地。

    既然唐高祖早就识破了李密的阴谋,看出了他其实是想趁机叛唐,自立门户。难道就真的放他离去,不做任何防备吗?不可能。李渊何许人也?他既然决意除掉李密,肯定不会让他这样轻松离开长安,必然留有后手。李渊准备的这个后手,是一张王牌。什么王牌?大唐王朝的军神——秦王李世民。

    前文说过,李密此次东出潼关,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单独行动。他所部兵马,只是秦王李世民的前锋部队,李世民才是这次东出潼关的主要负责人。也就是说,李密率部打前站,李世民在后压阵。

    李密带领人马,离开长安是在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初一日,仅仅过了一天,李渊便出动了李世民这张王牌。十二月初二,唐高祖李渊下诏,任命秦王李世民为太尉、使持节、陕东道大行台。与此同时,李渊还规定,蒲州、河北等地所有的唐军部队,统一由李世民指挥,受秦王调度。

    这个时候,李世民刚刚取得了平定西秦的辉煌战绩,班师凯旋没多久。接到命令后,李世民没有耽搁,立即率领唐军主力部队,从长安开拔,一路向东尾随,紧紧跟在李密部众的后面。

    李渊加封李世民为太尉,除了是对李世民西线大捷战绩的肯定,同时,也是赋予了李世民一项重要的任务:防备李密。这一次,李密东出潼关,是以秦王前锋主将的身份,率部先行;而李世民作为此次东出潼关的主帅,自然要领兵跟进。所以,李世民领衔太尉,在李密出京的第二天,便率领唐军主力,一路东进,紧紧尾随在李密身后。

    事态发展已经非常清晰了,唐高祖之所以派出李世民,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盯紧李密。唐高祖李渊算是把李密拿捏得死死的,他的想法是,你要出京可以,但是我绝不会让你这么轻松地离开长安。

    因此,李渊给李世民定的原则是,敌不动,我不动。倘若李密真的一意孤行,最后走上了叛唐之路。到时候,李世民可以临机决断,而且,蒲州、河北诸府的唐军兵马,统一由秦王李世民指挥。

    如果李密公然反叛,以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指挥唐军主力,与潼关以东的各路唐军,前后夹击,对李密进行分割围剿,一定可以彻底消灭李密。所以,等于是,从李密一出长安,他就掉进了唐高祖设计好的陷阱中,失败是注定的事情。那么,李密的东出潼关之行,走得到底顺不顺利?走得相当不顺利。

    首先,李密刚出长安,唐高祖李渊就给他来了一招“釜底抽薪”。当初,李密穷蹙来投,西入关中之时,只带了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