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 春日旧 (第1/2页)
总有一种天气让人怀念。 上海的天气总带着似有若无的晴空万里,不似南京的烟雨蒙蒙。陈茵住惯了金陵,乍到上海反而有些怀念南京朦胧的天气了。 不过陈茵在上海住的还算尚好,公司将她的住行安排的很妥当。她住在绍兴路,这处街道既占了僻静这个词也包含寂静的韵味。 她走在行人稀少的马路上,身侧一会儿子是花园洋房,一会儿子是爬出墙头的一支红花。这条路总归是安静的,她脚下不经意踩着一片枯黄的叶,耳边就能听到吱嘎的声音。 是谁说的,任谁在绍兴路上走过一遭,都得染的一身的书香气。陈茵不觉得自己染上过书卷香,她只是觉得有些寂寞,这些寂寞是绍兴路给她的,也是她自己带给自己的。 有好事者曾测量过,绍兴路从东到西不过550步,她无聊时也试过,不过不是550步,而是559步,她想,也许那好事者是个男人,步子迈的大些,所以前后差了九步也是情有可原。 可这559步说出来不觉得多,但走起来却花了她不少的时间,而这些时间里只有她孤身一人,茕茕孑立。 她也曾途径上海滩的一代枭雄杜月笙的故居,“笙馆54”几个字没有她想象中的大气恢宏,字体平常的让人误以为这只是一间平常富人家的华丽住宅,如果历史不提,或许没人会将它与雷厉风行的杜月笙联系在一起。 而她最不想经过的一处却是那家有名的书店。汉源书店。 提起汉源书店,在绍兴路懂点艺术甚至不懂的都知道张国荣生前喜欢极了这里。陈茵既不懂艺术,也未在绍兴路久居,却也知道这个缘故。 哥哥的歌有几首她常听,她从不咬文嚼字的参透歌词的含义,只是听歌里唱的感情。她对哥哥不算是深情蚀骨的粉丝,但他的经历与故事,她多多少少是知道一些的。 从前她对艺术无感,但不至反感。如今依旧不至反感却略有抵触,未碰到还好,碰到了心有余悸是轻,噩梦连连应该算重吧。 费城不是被称作艺术之都吗。她不喜欢费城,所以也不待见艺术。 偏偏不巧的是,她每天出行都能路过这家书店,每次走到这里她总要加快脚步,屏气告诉自己:这里是中国,是上海,不是费城。 终有一日,她在这里被艺术之气萦绕的书店所牵绊,在这里驻了足,丢了魂儿。 书店在绍兴路27号,出售一些人文类和艺术类的书,对她来说这些是极枯燥无味的。但决心要进书店是因为她不想总是逃避,就算她不喜欢费城,但不可以因为费城而影响到她对其他事物的看法,她从小爱自由,讨厌被人牵制的感觉。 她抱着门里的世界说不定可以被她所接纳的想法,推开了这扇长满秘密的门。 她强压下心里的抵触与排斥,推开书店明亮的玻璃门。 她进门时先去的东厢房,屋子里满是充满西方情调的人文风格,她翻了翻几本书觉得无趣极了就退了出去。随后她走向那扇西厢房的门,推门迎面而来的便是清末民初的气息。 这间书店的设计者可谓独具匠心,放在清末民初那个苍老封建的年代,这应该叫做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才对。 她在西厢房里站了一会儿,出来时抬眼看到书架角落上有张照片,拾起来一看,原来是张国荣的写真照。 年代有些久远,照片角上有些泛黄,不难发现拍摄地点是在汉源。她抬起手,眯着眼睛,比对着照片从前拍摄的位置,将它对齐落地窗,再对着中央的那张沙发,照片上的沙发还是那时流行的红绿相间的大花纹,如今却以换做了以明亮的橙色为主的直条纹。 不过这些都不碍事,她静静的看着照片与现实的实物相连,慢慢形成一个平面,从她的角度看过去,仿佛那沙发上依旧坐着安静看书的哥哥。但终究不是的,在这家书店里,走过的是岁月,丢失的却是他。 “早已物是人非,拿着照片比量,只会徒增感伤。”身后一声温软的声音响起,仿佛吴侬软语在此刻响彻。 陈茵将手里的照片放在书架上,笑了,“依你高见?” 她转身望着身后说话的人,那人留着发梢微卷的短发,剪裁合身的碎花裙很衬她的皮肤。青眉如柳,眼含风情,好一副媚骨风情的皮囊。 “高见谈不上,斯人已去,怀念比不上忘却来的彻底。” “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