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俄国大盗科兹洛夫 (第2/2页)
久而久之,此城便称为黑城。” “是这样,”罗圆圆点点头,讲演起我们未知的怪事:“后来,黑将军羽翼渐丰,权势强盛,竟然凯觎皇权。这一阴谋泄漏之后,皇帝派数万大军把黑城团团围住,但是久攻不下,请来巫师卜卦,巫师说黑城地高河低,官军围城在城外打井无水,而城内军民却不见饥渴之象,肯定有暗道通水,如果将这条水道堵截,则必胜无疑。 于是,皇帝又增派一万大军赴黑河上游,军士们用头盔盛着沙土,筑起一道巨大的土坝,在黑河上游截断了水源。没过多长时间,黑城内很快出现了饥渴现象,黑将军便命令士兵在城内挖井,可是挖了许多眼井,都不见出水。在饥渴日盛的情形之下,黑将军只得下令突围。临走前,他把全城的金银财宝都投到了已挖的井中,把自己的一双儿女也活活埋入深井,他说;你们去做财宝的主人吧,愿来日有个骑秃头青牤牛的人来将我们财宝取走。 尽管如此,黑将军也没有逃脱被全军歼灭的厄运。他曾命令士兵连夜凿通北部城墙,率城内兵马冲出去,但是很快就被围困的大军歼灭。” “越听越神了,”杨大京当即一时语塞,有些无力的跌坐在了地上。神色中隐约闪过不甘,失落,或许有着反叛和抗争。黑城如此宝藏之多,也只能是望而却步。 “传说吗,”罗圆圆深深的呼吸了几口,平静了下情绪,柔声道:“1907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第六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当他穿越蒙古南部戈壁的时候,按照14世纪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记载,开始寻找那座埋藏着宝藏的黑城。他事先找到了黑城当地的一个叫达希的向导,并施以小恩小惠,在这个向导的带领下,科兹洛夫和他的4名考察队员顺利地进入黑城大肆发掘。 科兹洛夫在名为《蒙古、安多和故城哈拉浩特》一书写道:“在哈拉浩特度过的几天时间里,考察队收获的东西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有书籍、信件、金属钱币、女性饰物、家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佛像以及其他物品,用数量来计算,我们这几天收获的是满满的沉沉的十个邮箱的物品,后来,我们把这些东西寄给了俄国皇家地理学会和俄国科学院。科兹洛夫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我终于在一号废墟里发现一个佛像时的那种充满了全身惊喜的感觉。
在哈拉浩特遗址度过的几天中,他们探险队总计得到下列各种物品:书、文字。纸、金属钱币,妇女装饰、若干家庭用具和日用品,佛像之类的东西;在数量上,科兹洛夫收集的考古资料就装了10个普特重的邮箱。一普特相当16公斤,也就是说,科兹洛夫第一次盗掘了160公斤重的我国西夏文物。在科兹洛夫挖掘出的书籍中,有译自汉文典籍的西夏文《论语》、《孙子兵法》等;还有用西夏文编写的《文海》、《音同》等辞书。 在出土的画卷中,除了大量反映佛教内容的唐卡、版画外,还有一些是反映世俗生活和历史人物的绘画作品,如行旅图、舞乐图、相面图、四美人图等等。其中,四美人图尤为珍贵。画面绘有古代美女绿珠、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等四人画像。画面上还题有“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铭赞。这幅画是西夏时期由中原地区流传于黑水城的一幅宋代雕版画,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这批珍贵的出土遗物,当时就被运往俄国,成了俄国的收藏品。 自明朝初年黑城废弃后,已在沉寂的戈壁沙漠中沉睡了六百年,黑城废墟中保留下了三百多年间丰富的文化遗存。随着黑城西夏文献的重大发现,外国学者才开始知道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党项和西夏两个国家,于是开展了以西夏文字与语言的研究活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外对西夏文字的研究和西夏文文献的整理进入高潮。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西夏研究从语言文字扩展到西夏的历史、文化、考古、政治、经济、军事、宗教、风俗等更加广泛的领域,并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国际性学科——西夏学。西夏文字是打开西夏文化宝库的钥匙,但遗憾的是,那把打开西夏文明的“金钥匙”却被科兹洛夫带到了俄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