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盗墓_第165章 三十几度的斜角丘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5章 三十几度的斜角丘坡 (第2/2页)

。暂做遮风挡雨避阳的休息室,还是可以的。

    一个人在此呆久了,还是挺可怕的。回到沙丘峰边的我,向下招呼着众人上来。站在此处沿着脚下沙峰向两侧看去,这才弄明白了课本上那点有关沙丘形成的真正原因。

    原来是沙堆顶上风速大,气压小,背风坡风速小、气压大,沙堆背风坡形成涡流,将沙子堆于沙堆背风坡的两侧,并形成背风坡两尖角之间的马蹄形小凹地,凹地继续扩大,雏形新月形沙丘形成。不断的加积,沙丘增大,背风坡的沙粒因重力下滑,涡流再吹向两侧,发育两翼,典型的新月形沙丘便形成。

    下面的杨大京他们也算聪明,爬坡的三人将随身行李全部放在拖拉车上空手而上,只是长长的沙坡上留下一串拖拉车与他们之间的绳索。

    三人顺着我上坡的脚印爬起沙坡,似乎是比一人好的多。前面人踩下的流沙,经后人的碾压,增加了脚下的面积。相对来说,比独自一人要好的多。

    三人上来后,就是我将拖拉车上拉的时间。好在他们三人都很自觉,沒有让我失望的齐心协力将沉重的拖拉车。说实在的,这么一车物品,即便我一个人能拉上来,也绝不是件容易之事。在用尽了近二十分钟后,众人才将拖拉车拉至沙丘顶。

    甩了甩胳膊有点发酸的梦丽,这才恢复了些神采,神色有些复杂的看着四周,最后将目光质疑在半截子建筑物上,嘟起了嘴儿对我道:“这是什么地方?”

    我哪里看不出她的表情。遂露一脸悲哀沉痛的表情,悲愤莫名道:“鬼才知道。”

    “你进去过吗?”困意上来的梦丽,感觉脑海里似乎就像是有个意识在牵引自己一样,只知道想走去的感觉。却强颜欢笑道:“那里面有什么?”

    我见她说的一本正经,顿觉没了趣味。皱着眉头直摇头:“进去过了,什么也沒有。好像是早先黄沙填满的屋子,后来人又将它挖开,做为一个临时的休息场所。”

    一听说是个临时的休息场所,罗圆圆脑子里了也不需要找到另一条可以证实这里概况的推断。嘴角洋溢上了一抹轻笑道:“这半截子建设物,应该是一个古烽火台?”

    “我也这么想……”

    罗圆圆眯着眼睛,像似欣赏我的判断道:“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

    梦丽脸色微沉,但很快又露出了宽容而柔和的眼神道:“罗姐,烽火,也叫烽燧吧?我听说烽火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燧,夜间来犯就点火烽,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是这样,”罗圆圆点点头,烽火台是华夏大地人人知晓的古代建筑。还有得着这样问吗?想到这,俏生生的横了她一眼道:“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在某些地段,连线的烽火台建筑甚至取代了长城城墙建筑。长城沿线的烽火台的建筑与长城一样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西北的烽火台多为夯土打筑,也有用土坯垒筑;山区的多为石块垒砌;中东部的自明代有用砖石垒砌或全砖包砌的。烽火台的布置除有建在早期长城干线上之外,一般分为三种: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外沿通道向远处延伸,以监测敌人动向;另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内,与关隘、镇所、郡县相连,以便及时组织反击作战和坚壁清野;再一种在长城两侧(秦汉时有建在长城上的),以便于迅速调动全线戍边守兵,起而迎敌。早期还有与都城相联系的烽火台,以便尽快向朝廷报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