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重举轻落 (第1/2页)
广宁左屯卫,也就是日后的锦州城所在之地,周围十数里具是一马平川,小凌河蜿蜒成第一道屏障,至于大凌河,则在四十里之外横亘入海。 打从此处开始,辽西走廊便进入狭窄处。大致上,向东不到二十里便是海,而向西也是不到二十里,便是绵延无尽的群山。那山势成弧形向东北延伸,过了大凌河,便是医巫闾山,逼着辽西平原向东曲折,直到三岔河处,形成辽东、辽西之交界。 大明朝原在辽西之地所设卫城、镇城,都处于平原中心地带,每一区域的卫城、镇城,辖制数十不等的屯堡、墩台,并彼此相连形成一道绵延千里的边墙。按着大明太祖皇帝定下的祖制,这卫城、镇城都是要自给自足的,并不需朝廷额外拨付粮秣、甲杖,而位于平原,自然便是因利于屯田、聚集众多人口的缘故。 事实上,这锦州的所在,若是沿海直驱,抵达三岔河不过百里,那建奴若是越河进犯,怎么也避不开这锦州要地。虽说中间隔着大小凌河等数道河流,却因地势平坦、毫无遮掩,只要搭建浮桥渡河而过,便能一路直下抵达山海关。甚至即便辽西平原上修筑城堡驻扎重兵,依旧可以绕城而过,大明朝的那道边墙,还远在数十里外的山峦间,可未曾将平原一分为二。当然,这仅是说的交通便利,至于能否放心将自家的后路交给未曾攻克的城堡,便是另一说了。 距建奴前锋线不过百多里之遥,又是便于骑兵行进之地,那么出现建奴的游骑,便在情理之中。 那袁崇焕袁大人不曾派遣游弋之兵,怕也是不想招惹建奴游骑,不然以大明官兵一触即溃的战场风格,哪儿还能慢条斯理的将宁远城修得固若金汤? 而建奴那边,此时正巴不得官兵远远的驻防,那努尔哈赤在三岔河以东一线,并未留驻多少人马,大部分,都拿出去收拾乱局去了。 陈瑞瑜在宁远与锦州之间未曾发现建奴游骑,则正好是两方的缓冲区域。 当然,原本相安无事的局面,因陈瑞瑜的到来,产生些许的变化。这变化眼下还看不出什么,甚至连陈瑞瑜下令全歼那伙建奴游骑时,也不曾想的太多。至于那二十八骑建奴游骑,也不过是循着往常惯例,在大凌河畔游弋一番,然后寻个能宿营之地停留数日。那例行的哨探、巡查,也因这两年从未与大明官兵接触,不如说是出来狩猎,若能捉到几个藏匿的大明百姓,倒算是最大的收获。 陈瑞瑜带着百多骑出了废弃的卫城,不到一里路便是小凌河,河面并不宽,水流清澈,但望下去,却不知深浅。田铁锤依旧在前面带路,却是沿河而上,行了二三里的样子,便纵马入河,陈瑞瑜看过去,那水却只达马腹,果然是一处浅滩。当下也不吩咐,策马跟上。 如此纵马直奔,大队过河,竟是丝毫没有耽搁。不用说,这等情形,也唯有常年戍守辽西之人方才知晓。 过了河,便是大片齐腰深的茅草,那田铁锤一言不发,径直带队往西边山脚下奔去。 近百骑奔行,马蹄翻飞处,踏的松软的泥土高高抛起,间或带起数株草茎、断枝,旷野轻风中只听得一片略显沉闷的“塔塔”声,甚至还远不及河水发出的“哗哗”声响亮,若不留神,还真不能辨别清楚。 沿着山脚再行二十多里地,也不过一刻间的功夫,铁锤在前面再次转向,绕过突前的山包,眼前豁然又出现一条大河,便是大凌河。那铁锤在河边树林停下,向林内张望,待大队人马都到时,林内走出几人,正是适才铁锤队中之人。 “大人,”铁锤勒马来到陈瑞瑜面前,道:“那伙建奴就在前面五里处,还在烤那头野猪,连个放哨的都没有。” “无人哨探?”陈瑞瑜有些吃惊。 “这帮子建奴猖狂的紧,”铁锤瘪嘴道:“想是这左近从未遇袭,当真是活的长了。” 陈瑞瑜向前望去,见河边俱为密林,只在河滩处留下一条窄窄的通道。 “下马。”陈瑞瑜一声令下,所有的骑兵全都下马,留下一个小队看守马匹,其余的俱都全身着甲,携弓带箭,不大会儿功夫,便隐入密林之中。 五里之路,在林中甚是难行,好在有人带队,全身甲杖又不怕荆棘拦道,实在过于拥塞之处,干脆便硬挤过去。这帮子大汉人人都有一身的力气,硬是在林中灌木之间踏出数条小道来。 最后一段,渐行渐高,待到林子边缘,已然在一道山梁之上。 陈瑞瑜、铁锤、铁杵三人最为突前,隐在灌木之后向山下张望。 只见大凌河在山下绕了个弯儿,那湾处形成一小块平地,其上数十座屋舍,俨然便是一处屯子。 这还是陈瑞瑜离开宁远之后,见到的第一处保持完整的村屯。 因地势之故,那些屋舍隐隐成圆,围着中间一片空地,想必是做晒场之用。此时那空地上燃着三堆篝火,散坐着,正是那伙建奴游骑。 陈瑞瑜细心数了数,果然是二十八人,马匹都分散拴在旁边的几座屋舍前,并无人看守。那些建奴分做三堆,或坐或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