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预估冲突 (第2/2页)
有袁大人名号的,自然要经袁大人阅过,再行上报朝廷。这奉令与协助,功劳又是不同,写这些时,陈瑞瑜甚至产生了干脆空着,随袁大人自己去斟酌的想法。 问题是,陈瑞瑜犹豫良久,却始终不定到底哪一种最为有利。 米粮绝对不够,为了弄清实情,陈瑞瑜甚至让赵之德带着往城外田里走了一趟,看着那尚且青青的庄稼,也只能摇头不语。这收割季节,定然是半月之后,且据赵之德所言,单是这些庄稼所得,供应全城百姓也顶多是七八分饱而已,还别说供应军中。 据秦振武等人查实,军中存粮,包括曹家杰带回来的千多石米粮,全军若是半稀半干着吃,再去山里弄些野味的话,也顶多支撑十日。王宝带来的粮食,怕是也就几天的功夫就没了。 无论如何,陈瑞瑜必须在十日内寻到粮食的来源。 确定这一点不难,但陈瑞瑜却纠结于,那看似最容易的来源,却分明是将自己眼下经营的一切拱手让人。 这一夜,陈瑞瑜忧心忡忡,进而渐渐烦躁不安,到最后甚至头痛欲裂,根本无法冷静下来。 直到此时,陈瑞瑜才表现出与这个年龄相符的一些征兆。 打京城河畔醒来,一个人在茫然中接触此世之人,随后又在通州肆意张狂着使出自己根本无法辨清来历的手段、心境,再往后,在白水铺子时,倒是冷静得做出某些判断,一些基于前世、现世杂在一起的、冥冥之中觉得对自己有利的判断。 而此时身在广宁城,初步达成目标,却被远远超出预估的实情难住。 这难处,与其说是因兵多粮匮,倒不如说是陈瑞瑜陷于何去何从的为难之境。 前面一路走得颇为顺畅,这有了难处,陈瑞瑜便不能不多问自己,到底为何要来广宁? 往深处说,这在广宁组建新军,不仅是秦振武等人得到领兵权,得到朝廷实授武职的好处,更重要的,是此举将大明朝在辽西的防御姿态狠狠的推了一把,且不说这支新军到底对建奴能威胁到何等程度,单说朝廷的花销,至少也能少付几年。 按着陈瑞瑜对秦振武等人的了解,这支新军必然会对建奴形成威胁,对朝廷是额外出现的战力,可以说,在建奴与大明朝的对峙中,大明朝因这支新军而提早形成优势。
对陈瑞瑜自己来说,正如当初对秦振武等人讲过的,不论其日后要做什么,这阻止建奴入关袭占关内,是必然的前提。这一点,不论是前世对异族改朝换代的愤恨,或是此生基于已知结局而试图自保的手段,都是可以成立的。 另外一点,便是因那记忆中某些恍惚片段所透露的,对于领兵、对于军队所显出的一种似早有预谋的意思。这感觉,似乎还要远远超出前面的推断,甚至是陈瑞瑜几乎毫不留恋的遗忘通州、带兵出关进占广宁的最重缘由。 这些日子尽皆处于行军路上,陈瑞瑜倒未曾多想关于身世、关于家人的问题,今夜,却在一阵阵的头痛欲裂中,再次涌了出来。 很明显,陈瑞瑜为难之处,是不想将这支新军交给袁崇焕掌控。奇怪的是,那感觉之中,似乎对朝廷能授予自己何等职位没多大的兴趣,却对失去这支新军的掌控有着强烈的拒意。 眼下的态势,若要维持军队,必要粮秣,而要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则最好是寻求袁崇焕的帮助,而一旦袁崇焕插手,则最终会失去对军队的掌控。倒着推回去,不让袁崇焕插手,便无法解决粮秣。 在听了赵之德说那些庄稼顶多维持城内百姓半饱后,陈瑞瑜便断定,那些新募之兵之所以能大量投军,也是因米粮之故。至于国仇家恨,反倒处于次要地位。 短期内不解决粮秣问题......,眼下各营,必将溃乱。 作为武官,这一旦兵多了,自然不喜兵少,若说裁兵,陈瑞瑜是想都不曾想过,相信秦振武等人也不会赞同。可若新兵溃乱逃逸,怕是就连秦振武等人,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至于会不会带兵直接前往宁远投效袁崇焕,陈瑞瑜心里可真是没底。 前期类似“锦记”等铺垫,在如今的实情面前,显然是遥不可期的伏笔。真要发挥作用,也得陈瑞瑜掌控军队,打通广宁至山海关之间的关节。就是这,那袁崇焕依旧如磐石般横亘其中,早晚仍要遇上。 ======================================================== 有粮便有失去掌控军队的威胁,而无粮,一定会失去这支新军。 答案,似乎是摆明了的。 但陈瑞瑜迟迟不能决定,依旧放不下脑海里那古怪念头。 这种古怪,驱使陈瑞瑜不得不再次在脑海中寻找有关身世的记忆,这一切,到底是为何? 掌控军队是为何?又是怎样的家世,才会让自己打儿时起便传授各种技艺,且最终与军队相联? 镇远堡的那口深井里,果真会有消息? 真有那口井么? 抑或,只是一个梦而已? 镇远堡,就在广宁东北不足百里,若是快马加鞭,一日可达。 但陈瑞瑜没有更多的时间,哪怕就是一日,眼下也是必须算计的,再说,就是知道又如何?摆在面前的,仍然是粮食问题。 问题似乎又纠结在......自己能否甘为袁崇焕的驱使。 可记忆里,那袁崇焕分明有着杀毛文龙的“先例”,陈瑞瑜又怎能相信,袁崇焕最终不会对自己下手? 陈瑞瑜若是默默无闻也罢,就如在宁远城内,一个锦衣卫刺探敌情的小人物,袁崇焕大可不必放在眼里。陈瑞瑜自信,以广宁之兵,能立下的战功绝对要多于毛文龙。但若是在袁崇焕眼皮子底下领兵驻守广宁......那可比杀毛文龙还要方便。 袁大人杀人,归根结底,是因有人不听袁大人的号令。不管对不对,不管是否合理,杀便杀了。陈瑞瑜可不敢保证自己能事事为袁大人的马首是瞻。 陈瑞瑜脑子里有前世的记忆,熟知大明朝今后几年的结局,再加上对朝廷于辽东收复战略上有不同想法,这注定会与袁崇焕发生冲突。袁大人可不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陈瑞瑜所能说服的,而陈瑞瑜有着这等秘密,又怎能忍住妥协? 除非...... 陈瑞瑜忽地一笑,伸手取过一分文书,略略一扫,便就着烛火点燃,看着它烧为灰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