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宁远密谈(一) (第1/2页)
只消半日,警讯传遍全城。 午时一刻,广宁城内响起一阵阵锣声,那锣音未消,街上便陆续出现一队队的人流,尽皆向城南涌去。紧接着,城东、城西、城北三面先后传来鼓声,稍后便是几声喇叭此起彼落,大队官兵在城门附近出现,一部分上了城头,一部分出城集结。这架势,令那传闻中的警讯更真了几分。 陈瑞瑜仅率百余骑在南门外列队,至于中军营,已交给铁杵管带,早在一个时辰前便已拔营,沿着直达宁远的驿道沿途广布哨骑,并为百姓露宿挑选扎营地点。 看着南门外百姓一队队鱼贯而出,显得颇有秩序,陈瑞瑜略感惊讶。将此事交予赵之德,原只因其代管了广宁两年之故,不过,在短短半日之内做到眼前这般,却大大超出陈瑞瑜的预料。 那赵之德带着十几个赵家家丁,就站在陈瑞瑜身侧,一问,却知赵之德在广宁城内行的是“保甲”法。 按赵之德的解释,这十户一甲,百户一保,五百户一大保,实际上赵之德直接发话的,仅为十数人。这赵之德与其说是自称“管屯佥事”,倒不如说是广宁城总保长。这等由城内百姓自发结成的保甲,正是赵之德行使职权的基础。 百姓中愿意留下的工匠,及打算投军吃粮的民壮,并未随着人流出城,赵之德在城内已设下几处登册的院子,令其自往入册。但打陈瑞瑜面前经过的人流中,那青壮仍有不少,各家各户携带的家什倒不显累赘。 南门外,数百辆大车按队分配,那些腿脚不灵便的老幼妇孺,尽可搭车而行,确保不至于落队。 至于余粮,各处收粮点虽还未统计数目,但至少有人变卖,没有料想的那般糟糕。当然,迁移的百姓携带最多的,也是粮食。这些当年建奴进犯时四处藏匿的百姓,原本就没剩下多少家什,多数人除了身上所穿的,顶多一个包裹便就收拾妥当。 经历过一次战火,幸存的百姓对这次远迁宁远几乎可称得上是人人顺从,何况赵之德已明示众人,到了宁远自有朝廷安置。当初既然没有降了后金,自是心向大明。事实上在这两年里,大多人家也不是没有想着举家入关,却因消息闭塞顾虑重重。既不知官军驻守何处,且此去山海关六百多里地,沿途是否有建奴存在一无所知,当然无人轻举妄动。这一回,可是有官军沿途护送,怀有“此时不走,更待何时”想法之人,亦不是少数。 万余人沿着山势往东南方向行进,在浓绿的草甸上逶迤出长长的队伍,入夜时分,大队人马已离开广宁近四十里。 八月,天气炎热,路旁林密草长,正是鸟兽最肥之时。护送的明军官兵除沿途哨探外,其余的尽皆于山中、草甸狩猎,这本是练兵的一个法子,不想所获甚多,倒是省了不少米粮。没多久,那些民壮们也都参与进去,几乎将能见到的鸟兽一扫而空。这般数千人一起狩猎,场面非同一般,此次迁移看上去倒更像是一场围猎。那压在众人心中的警讯,渐渐淡了。 =============================分隔线============================= 三日之期,忽忽而过。 陈瑞瑜率百余骑亲兵行在最前,待过了十三山驿、广宁右屯时,下令铁杵领中军营转而向东,严密监视三岔河一带。大队百姓径直向南,沿驿道赶赴宁远。 打此时起,便仅剩下陈瑞瑜这百余骑护卫。 在袁崇焕的反应未明之前,陈瑞瑜并不打算让这支新军出现在宁远城下。 大队一直行到距宁远五十里,方才遇到宁远军的哨骑。 袁崇焕毕竟还有进取之心,这五十里外的哨骑,可要比前些日子走的远了。按着督师孙承宗孙大人的方略,是不主张太过急进,要稳扎稳打,至少眼下不是时机。但袁崇焕今年不过才四十岁,今日职衔可非当初福建的一个小小邵武知县可比,这可是拜辽东战局所赐,眼下于宁远城中手握数营人马,位居战事最前沿,焉能耐得住“稳妥”? 看见哨骑出现,陈瑞瑜便对于袁崇焕见面更添了几分信心。 那队哨骑不到百人,由一名百总带队,猛然间望见这近万人的队伍,自然吃惊不小,索性陈瑞瑜的百余骑行在最前,且盔甲旗号俱都是大明官兵常见之色,这才犹犹豫豫的奔近。 陈瑞瑜却没多解释什么,直接令其护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