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意外 (第2/2页)
手上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名义上,魏忠贤本人除了司礼大监和提督东厂太监职务以外,还进上公,加恩三等,再者有熹宗所赐印鉴,文曰“顾命元臣”。 而实际上,魏忠贤的权势远不止这些,不仅对他本人有“九千岁”的称呼,对他的雕像也要行五拜三稽首之礼——对皇帝也才不过是三跪九叩,这还是指大朝会时正式地大礼! 张丹枫此刻最为纠结的,是不知是否应该公开自己的锦衣暗卫身份——作为锦衣卫的一员,张丹枫非常地了解这些同僚们的行事作风,那绝对是相当地“务实”的。 以这次地抓捕行动为例,这个罗大佑不惜耗费大量极为罕见、也因此而极为昂贵的“消气散”来对付他们,说明锦衣卫对于这起案子是志在必得的。 以张丹枫的了解,接下来如果几人不是被立即处决的话,那么便很有可能是会被直接地割断手筋、腿筋,这不仅仅是为了预防犯人逃脱,更是为了要免除后患。 对于一个手筋、腿筋都被割断的人而言,他日后最好的结局,顶天也就是能够勉强地拄着拐杖挪移了,而且双手除了筷子以外,也再提不起其他的任何东西了。 张丹枫所担心的是,如果他在这个时候还不说的话,恐怕就再也没有开口的机会了! 但是,张丹枫却又纠结于张知秋的存在——有些事情,一旦发生后便再也无法弥补,如果自己的身份就此暴露的话,对于张知秋而言却并不是一件好事。 做为一个隐秘而独立的系统,哪怕是锦衣暗卫自己的人都是彼此不了解身份的,更不要说是罗大佑这些低层地锦衣卫官员了。
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主观上的刻意维持意外,在客观上也是有原因的。 锦衣卫虽然名镇天下,但许多人所不知道的是,作为锦衣卫最高部门地“锦衣卫指挥衙门府”却并不是在北京,而是设在天津。 大明早期的天津还是属于完全地军事管制区,设有天津三卫: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但到崇祯时代已经发展为北方最为重要的港口了,所有江南的漕粮都要经过海河运抵京师。 “卫”是明朝所特有的军事建制,由指挥使统领,直隶于后军都督府,每卫士兵足额为五千六百人,天津三卫士兵定额一万六千八百人。 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五年将首都迁往北京,迁都前,首先派出负责皇帝防务的贴身卫队“锦衣卫”到天津卫,在原来三卫的指挥衙门前设立锦衣卫指挥衙门府,专门负责暗地监察京津军民动态,时至今日,在天津依然有锦衣卫桥大街的地名。 在首都正式由南京搬到北京之后,锦衣卫在更名为“京师”的北京设立了镇抚司衙门作为锦衣卫的执行机构。 当然,虽然锦衣卫指挥使衙门被设在了天津,但身为锦衣卫负责人的指挥使们却是并不愿意这么远离中枢的,在实际中,他们也大多是滞留在京师办公的,在天津总部只留下一些留守人员。 作为锦衣暗卫的最高统领,身为仅次于指挥使地两名锦衣卫指挥同知之一的历任负责人,正是那个当仁不让地被留守人员。 也正因为如此,在天津一方独大的历任锦衣暗卫统领们,有足够地能力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地风雨不透,加之锦衣暗卫地工作特殊性,也并不如何引起朝臣们的注意,这才能够在三年前的大清洗中侥幸得以苟全。 张知秋这时本已然是准备要离开的,但在听到张丹枫这急切间脱口而出的话语之后,却是立即改变主意留了下来。 虽然在这个下午张知秋对于张丹枫已经有了一些很不错的印象,但是罗大佑对于他的指控,却是于瞬间抹杀了这一切。 对于来自现代的张知秋来说,许多这个时代的人们所不能容忍的“罪过”,他都可以豁达大度地一笑置之,但唯有这“叛国”的行为,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都是他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呵呵,如果你是想要藉此来拖延时间的话,我劝你就不要费心了!” 对于张丹枫的言辞感到意外的并不只有张知秋一个,在认真地盯了满脸纠结之色的准老头儿几眼之后,锦衣卫百户没有一丝笑意地开始冷笑了。 对于今天的事情,除张知秋这个“意外”之外,罗大佑准备的非常地充分,根本就不担心张丹枫能够逃出自己的掌心之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