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28 第一台车床 (第2/3页)
只是采用简单的方法进行了测量,因此一时也摸不准这种丝杠的是否能满足要求,只有等安装到车床之后才能得知,到时加工上一百根丝杠,总有两三根的精度比现在的要高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铸造时采用的失腊法。其实失蜡法也可以根据字面意思猜得出一二,大概原理就是先制造出一个蜡质原型,然后等模具做好之后再加热使蜡熔化并从模具中流出,再将铜汁浇入,便完成了复杂零件的铸造。 此时,李不伟一刻也无法再等了,众人七手八脚地又将铜制底座搬到早已准备好的木桩台上,这些木桩均已埋入地下几尺,稳定性极高,等到底座固定好之后,又将变速箱、轴承、主轴、卡盘、光杆、跟刀架、后座均一一安装上去。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轴承采用可更换式分体轴承,因此轴承的安装极为麻烦。其实后世的滑动轴承安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根本做不来,通常都是由高级钳工进行安装的,而眼下这些轴承虽然加工精度尚不到位,但安装起来也花费了一番力气。 如此忙了约两个时辰,一台简易车床便呈现在众人眼前,这台车床虽然看起来极为简陋,但基本的功能都有,只是其精度是否能保证就不得而知了,李不伟最关心的是主轴与导轨的平等度,以及前后顶尖的同轴度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形位公差是否合乎要求。其实,杨万景等人在铸造之时就已经过了上百次的测试,每当误差超过李不伟的最低要求之时,便再次重新将模具修正,因为此时木尺的精度只标记到毫米级,所以李不伟特意又设计了一种卡尺,这种卡尺采用杠杆原理进行尺寸放大,实际尺寸为一毫米,在另一端就被放大到一厘米,因此这种卡尺已能测量0.1毫米的尺寸变化,另外杨万景等人又采用了吊线法、光线找平法等多种方法进行了校正,使得最终制造出来的导轨、主轴、底座轴孔的形位精度达到了大宋历史最高水平。 此时车床的主体既然已安装完毕,下来就要考虑如何使其运转起来了。这台车床的驱动轴伸出床体约有两米,又在两米外加装了一个轴承用于固定,然后轴上设计了四个大直径的槽轮,每个槽轮都用绳子缠上几圈之后又向两侧延伸出去,分别绕过两端的绞盘,再在绞盘上缠了几圈防止打滑,最后将绳子做成闭环形状。如此一来,驱动轴将由八个绞盘进行人工驱动。李不伟对这个设计极为满意,只是他不知道这种驱动方式能否保证主轴的匀速转动,也不知道车刀在切削时是否会产生太大的阻力而使得加工精度受到影响。 众人忙了一天,都是兴奋异常,晚饭也只是随便胡乱吃了些,此时天色已黑,但车床既然都已安装完毕,众人又哪能再等到第二天?当下几人一商议,便准备连夜试车。李不伟决定先试车一段圆柱体的外圆面,此时早已有人准备好了一段四十厘米左右的圆柱型熟铁铸件,这个毛坯约成人胳膊般粗细,正好用于试验,范东来亲自上手,将工件紧紧地固定在卡钳之内。 这台车床采用三爪卡盘,与后世的固定原理基本完全一样,而且为了提高其定位精度,杨万景等人几乎花了二十多天时间进行试验,因为在李不伟看来,目前对于提高精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保证卡盘的定位性能。杨万景自然明白李不伟的意思,到了试验后期又专门抽出五六个技术最好的工匠进行卡盘的制作,目前的卡盘仍然采用铜合金铸造,不过这种铜合金的质地坚硬,基本不会发生变形,至于找准定位精度是否满足要求,就要经过几次车制后才能知道。 等到工件固定好之后,李不伟又简单地试了一下进退刀与走刀机构,竟然发现cao作起来极为顺畅,丝毫感觉不出传动蜗杆是由铸造而成,这显然又要归功于守朝的铸造技术了。虽然蜗轮在制作时与直齿齿轮有些区别,但由于有了蜡质模具,杨万景人采用范成法,没费多大力气便将蜗轮的模具也制作了出来。 此时,杨万景带来的工匠中已有八人分别站在了八个绞盘跟前,李不伟略一点头,那八名工匠便有开始慢慢地摇动绞盘,等到转动起来之后,众人又稍稍加快了些,最终稳定在了一个固定转速。此时驱动轴也早已跟着转了起来,小齿轮带动大齿轮经过减速传动后,主轴也缓缓地转了起来,李不伟大概估计了一下,主轴每转一圈大概需要五秒钟,但此时众工匠手中的绞盘已基本达到两秒种三圈左右了。主轴的转速虽然有些慢,但基本也能车制工件的外圆了,李不伟将车刀对准确铸件的末端,又缓缓地向前旋进,只听得“咝”一阵轻响,工件外层的灰色的表皮已被车刀削了下薄薄的一层,露出里面银白色的铁质,李不伟又慢慢往前推进,刚一用力不小心进刀量大了些,便听到“咯”的一声,工件竟然停止了转动,显然以人力驱动的力量极为有限,只能每次薄薄地车掉一层表皮。 掌握了进刀量之后,李不伟将车刀对准工件的外层约一毫米处,再将车刀从工件末端缓缓移到卡盘方向,只见在刀架在移动的过程中,车刀与工件的距离始终保持着误差在一毫米的范围之内,偶尔有些稍大的变化也只是很短的一段长度,此时李不伟终于放心,这主轴与导轨的平行度看来还能说得过去。接下来,李不伟又将车刀移到工件末端位置,然后缓缓进刀,由于这台车床并未设计刻度,因此李不伟只能凭着感觉,慢慢地进车刀直到刚好削去工件表皮的位置时便停止,又将进刀器锁止,再将车刀慢慢地向卡盘处移去,而史可在一旁端着油壶时刻准备滴上切削液。 因为主轴的转速有限,因此李不伟走刀的速度极慢,而且又不敢过量切削,过了约十分钟,这段四十厘米的工件才被车过一遍,此时再看工件,却见其表面花花点点,显然是因为铸件的圆度得不到保证,因此李不伟这一次切削过去之后,只是大概将一些突起表面车削掉了一部分,大约占总表面积的一半多点。第二次李不伟稍稍增加了进刀量,直到将工件的外层表皮全部削掉,这才改为水平走刀,史可仍是在一旁不断地滴上植物油进行润滑冷却,又过了约十分钟,刚才还是灰黑色的铁棒已变为银白色,此时车床也停止了转动。石促秋看这工件表面已被车得光亮,忍不住上前伸手出去摸了一把,忽又闪电般地缩了回去,脸上神情甚是痛楚,李不伟哈哈笑道:“石大人,这刚加工好的工件还在发烫呢。”众人又是一阵善意的笑声。 此时,李不伟又将工件卸了下来掉了个头,将已经车好的那端装入卡盘,又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