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之工业革命_2.36 总结会议 I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36 总结会议 I (第3/3页)

心的自然还是兵器制造,不知新式火炮进展得如何了?”话刚一出口,他突然觉得自己竟似有催促之意,又忙道:“其实李兄弟有所不知,上一批的火炮已有几门出了些问题,因为在训练时使用的往往是固定的几门火炮,因此这几门火炮的炮管已有些胀大,标准的炮弹与密封套件已不能与炮筒相配了,不仅填装炮弹所用的时间有所延长,而且在瞄准时也出了些偏差,更有一门火炮的身管内壁还出现脱落。另外,火炮发射时后退现象比较严重,每次发射之后,火炮手不得不重新将火炮复位,才能让瞄准手进行瞄准射击。”众人见他先是称李不伟为大人,后又改称兄弟,显然这二人的关系并不像旁人所想像的那般简单,又想李不伟的行动曾获得了史弥远的支持,心中更是雪亮,原来李大人不仅才学出众,更是同时得到了皇上与丞相的支持。李不伟听得一愣,问道:“史将军这几门火炮总共发射了多少次?”史冀略为思索,又转头看向身边的周伍与程风,二人会意,低声商量了一下,周伍道:“回李大人,虽然在训练的时候会使用到全部的火炮,但实弹射击时只是使用其中的两门,但是几个月下来,每门炮也只发射过一百次左右。”

    李不伟听得只有一百次,微微有些失望。一百次的使用寿命显然是有些太短了,因为后世的一些火炮通常都能达到五千发的寿命,射程三十公里的榴弹炮也有近一千发的寿命,即使高膛压的大威力炮也能发射五百发炮弹。但此时这二十多门的火炮在发射一百发之后就出现问题,显然是材质与工艺的问题了,有可能是铸造之时有杂质混进去,这才会使得身管内壁出现表层脱落现象。毕竟火炮在发射时其身管内温度超过两千多度,再说当初在设计时为了防止炮口开裂,又刻意加厚了炮管的壁厚,却没想到如此一来,炮管虽然不会被炸开了,却又不利于火炮的散热,炮管内壁被火yao爆炸产生的高温加热,再经清理工具刮擦,想必已被磨掉不少。

    众人见李不伟忽然面带忧色,显然也是在为火炮一事而烦心,均想这火炮虽然威力也只是听说而已,又没有亲眼见过,但看李大人与史将军的神情,显然此事极为重要,不知道实验室中的这些机床能否用于火炮加工?众人正自各怀心思,忽听李不伟笑道:“史将军尽管放心,火炮一事我已有了周详的计划。如果弹药充足,火炮营中的二十一门火炮大可任意试射,因为过段时间之后,这些火炮将全部重新回炉熔炼。”史冀先是听得大吃一惊,忽然又想得明白,喜道:“如此甚好!这些火炮重新重新回炉之时,想必又有更新的火炮制造出来了。”李不伟点头笑道:“正是。”心中却想,希望如此吧。

    其实李不伟一直没有主动向众学者提及火炮一事,就连范东来等人也是近日才拿到新式火炮的设计构思图纸,这倒不是因为其涉及到军事机密的原因。李不伟想得很清楚,以后所有的机械设备与各种兵器,都要由实验室或各个新建的工厂制作,因此对于实验室众人来说,火炮也不算是机密,况且朝庭早已对实验室的学者做了详细的背景调查,又进行了多次保密培训,因此李不伟对实验室众人自然是信得过的,他所担心的其实还是材料与工艺问题。上次的火炮虽然是按照清朝的图纸铸造,而且其威力也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但李不伟仍是觉得不甚满意,他认为火炮的寿命还应该大为提高才是。由于目前的火yao与后世的根本无法相比,因此其对炮管造成的损害也要小上许多,虽然火yao爆炸后有残渣存在,但这并不是影响火炮寿命的主要原因,再说火炮太过沉重显然也不行于长途行军。

    按原历史中所记载,南宋这一两年不会有太大的战事,因此李不伟才不急着大量制造火炮。他此时的想法是:如果要造,就尽可能造最好的。其实李不伟的想法也不无道理,任何一种新式武器的出现,都是技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且正是由于战争才使得科技迅速发展,因此任何一个时代的兵器,其所用到的技术也必然是最新的科技。李不伟此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又有其特殊之处。依史冀或范东来等人看来,现有的火炮已是极为先进,但李不伟这几月又查阅了大量资料,对于火炮的发展历史已有了更多的认识,因此在他看来,只要技术有所突破,随时都会造出更为先进的武器。而这种技术的突破又随时可能发生,甚至采取一些特殊措施也可以突破技术瓶颈,因此李不伟一直在犹豫到底技术发展到哪个层面,才是大批量地制造武器的时机。

    但李不伟也知道,他的到来已经改变了一些历史,又有谁能保证南宋真的在一两年内不会卷入大规模战争中呢?每每想到这些,李不伟总是觉得时间紧迫,这才意识到发展永无止境,即使他明知再过半年就会有更为先进的技术出现,也应该保证足够数量的火炮以备不时之需。如果等到彻底发展起来之后再考虑兵器的制作,恐怕为时已晚。

    既然已下定决心,李不伟转头向胡永谦、林为部与杨万景等三人看去,这几人正是负责铜、铁的冶炼与火炮铸造的。李不伟也知道,由于采用了新的冶炼技术与材料,这两个月以来,城西铁厂的铁产量已是大增,这三人应该会带来好消息才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