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57 钓鱼 (第2/3页)
已将那日六洞山的情形讲与史弥远了,而且自己影射黄师雍不尊师重道一事,估计史弥远也知道了。 史弥远点了点头,又道:“十多日前,贤侄曾说起,在很远的西方另有一片陆地,却并非大宋船队已抵达的最西方,不知那里究竟有多远,又有多大?”史弥远问的,正是李不伟那日提起的美洲。在后世看来,美洲应是从太平洋走最为捷近,应是在东方的大陆才是。但此时面临远航船队的补给问题,显然从太平洋行船并没多大把握,如果沿着亚洲东岸经过白令海峡,李不伟也不知道是否会遇到冰山,因此只说了在更远的西方还有一片陆地。如今史弥远忽然转口问及此事,李不伟一时有些意外,略一思索,道:“其实关于那片陆地,我也是听我的老师提及。据说从临安出发到了大食国,也行得一半路程。至于其面积,应该比眼下的大宋还要大上许多吧。” 史弥远听得吃了一惊,沉思良久,道:“那日在朝会之上,老夫之所以未向皇上提及此事,原是想着目前大宋最紧要的是准备江北的战事,倘若因此而分心,多少会对战前准备有一些影响,贤侄以为如何?”李不伟忙道:“丞相说的是。既然如此,还是等江北平定之后,再行考虑此事吧。”史弥远摇头道:“贤侄误会了。老夫的意思是,此事虽然不急于一时,却也可以开始做些准备了。既然贤侄对于那片大陆的情况尚不清楚,一时倒也不可随便讲了出来,只有等船队抵达之后,掌握了确切情况,才能报与朝庭。不过既然要抵达,远洋船只的建造便需抓紧了。” 李不伟愕然,一时想不明白史弥远此话的意思,忙道:“丞相说的是。既然要准备大规模的远洋贸易,就必须先着手进行船只的改造,以及贸易物品的准备了。船只的改造已在进行中,而贸易之事却交给杨先生了。”其实李不伟也知道,要前往美洲,还有太多需准备的东西,最起码要造出六分仪甚至陀螺仪,绘出详细的海图,准备人手,再等合适的季风时间,如此之多的准备绝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完成的。 史弥远道:“千行这一年来,也跟着贤侄学了不少术语,经常会讲出一些老夫也不懂的词汇,看来我真是老了。”略为停顿,又道:“当年老夫辅佐皇上登基之时,根本未曾想到大宋竟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之内有如此的发展。如今皇上对贤侄极为欣赏,想必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大事相托。与贤侄相比起来,老夫的确是有些老了。” 李不伟听他两次提及自己老了,不由得黯然。心想:人终究会老的,史丞相也曾像我这般年轻,当时相必也是豪情万丈踌躇满志,但年龄一大,便有些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了。如今丞相其实已开始对皇上有所顾忌。按原历史来看,皇上要到几年之后才真正开始亲政,其权力也是在那个时候得以巩固。如今我突然出现,又成立了皇家实验室与多家工厂,其贡献也是有目共睹,朝中众臣早已将我看作是皇上的亲信。不知不觉间,皇上对于朝中的政事已然有了极大的决策权,这也是史丞相之前没有想到的。不过话说回来,史丞相也不像是历史中描述的那般jianian臣,观其平日言行,显然也是为国为民cao劳之极。话虽如此,他毕竟也是一个人,终究难免会患得患失。 想到此处,李不伟道:“丞相言重了,皇上对晚辈自然是极为器重,但晚辈却另有打算。晚辈对官场之事本就不感兴趣,如今身为临安大学的校长,也是因为目前的大宋需要有晚辈这样一个人的存在。等到收复了江北失地之后,晚辈也不会以朝中久留,到时候估计还是告老还乡吧。”史弥远听得一怔,忽然笑道:“贤侄如此年轻,谈何告老还乡?不过以目前情形来看,大宋要收复江北失地也是指日可待,到时贤侄如不愿意在朝为官,难道不怕皇上会不开心?”李不伟道:“如今皇上处事英明果断,先是不分国界召集全天下理学之士参加辩理大会,并且欲以理学制国,只是后来由于晚辈的出现,皇上又大力发展科技。如今大宋军力日上的同时,皇上仍然不忘倡导理学。前些日子在临安城中再次召开辩理大会,也正好说明了皇上的冶国策略。” 史弥远道:“今年的辩理大会,老夫也略有耳闻。只是今年的辩理大会好像与前几次有所不同,以前各家的学说此时已做了些修改,想必也是受了贤侄在临安大学所讲的一些理论影响吧。”李不伟道:“正是,当时众家学说都在探讨宇宙之组成,以及日月星辰变化的规律。后来由于晚辈的一些大胆之言,以及天文望远镜的出现,此时众学派已完善了其学说。”说到此时,李不伟又想起去年在辩理大会上自己讲起一些天文知识之事,只是当时入世尚浅,倘若换作今日,估计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大谈什么银河系之类的‘妄言’了。 史弥远点了点头,道:“如今的学派,其理念是有了些变化。这些天来,司天院在绘制新的星图,听说皇上也对此事极为关注。”李不伟又是不语。这一年以来,他一直担心自己的一些天文学言论会触及皇权。毕竟历史书上总是在强调,古代皇帝往往自命什么星宿下凡,又或是真龙天子。然而自从去年辩理大会上讲出新的开文学说以来,并未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李不伟也想过多次,最终得出三个可能:一是历史书所讲的有些过了,古代皇帝虽然自命为天子,却并不像书上写得那般愚民,否则也不会每过几年便有人造反了;二是南宋战乱连年,到了晚期时候,已没有人愿意当皇帝了,甚至当不了几年便马上让位于其它人,不过此理又有些说不通,毕竟两年前,还未看到南宋即将灭亡的迹象;第三个原因,便是理宗自己并非谪传,因此皇位不算名正言顺,倘若此时追究此事,显然是自找麻烦了。 史弥远又道:“贤侄去兰溪一行,估计也是为远洋船只做些准备吧?”李不伟此时回过神来,忙道:“不瞒丞相,晚辈当时的确是考虑到了此事,因此才会急着去兰溪的。”史弥远笑道:“想必贤侄此时也应该知道了,那黄师雍原是我的一名学生。”李不伟点了点头,却未开口,心想:你这名学生公开侮辱自己的老师,我自然不会应着此话题继续说下去的。 史弥远见状,微笑不语,转过身指着南边道:“西湖南岸的南屏山,横亘于西湖南岸,山上林木苍翠,秀石玲珑。张择端曾为此作画南屏晚钟图,尽管此图远不如其清明上河图那般蜚声画坛,却也不失为一件珍品。”李不伟听得更是心中大奇,心想丞相今日怎么有些语无伦次,一会儿兰溪,一会儿新大陆,一会是黄师雍,一会儿又是南屏山,难道这四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么?又听史弥远道:“南屏山上有一净慈寺,此寺始建于吴越,初称永明禅院,后来更名为净慈寺。十九年前,黄师雍就是在此寺中拜老夫为师的。” 李不伟万没想到史弥远竟然讲起了十九年前拜师之事,不免吃了一惊。谁知旁边有一人比他更为惊讶,心想:自从我进入相府之后,丞相从不谈论那件旧事。甚至每每有人无意间提及此事,丞相也会勃然大怒,就连他的三个儿子也不例外。如今竟然主动向李大人说起这件事,这倒真是奇了。 史弥远凝神沉思了一会,道:“此事要从十九年前说起。当时正是嘉定三年,在此两年之前,也就是嘉定元年,四川宣抚副使吴曦暗中与金军勾结,弃守和尚原、方山原等要隘,使金军得以集中兵力进攻两淮、荆襄地区,北伐战局逆转。大宋官兵不敌,被迫在当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