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68 枪 (第1/4页)
又过了数日,两辆马车均已完成了测试。这两辆马车的六只轮子上,分别安装了不同的橡胶轮胎,以及不同规格的轴承、减震器。经过连续七天的测试,在换了十多匹马之后,测试数据也出来了。六只橡胶轮胎中,有两只轮胎磨损最少,显然这种配方的杜仲胶最适于制作轮胎。另外,液压阻尼器、弹簧、轴承的测试也全部结束,驾车与随车的一些士兵,已将全部的数据返回到实验室中。接下来,实验室的任务便是根据这些数据,找出最适合的方案,从而实现轮胎、轴承、以及减震器的批量生产。 李不伟坐在桌前,又仔细地翻看了杨千行今日一早送来的那些资料,已是完全掌握了目前的情况。这份资料,正是关于大宋和波斯、大食等国的贸易情况。 杨千行道:“大人,听说最近又来了一大批各国的商人,多半都是新面孔,看来这些人,都是冲着大宋的一些新奇商品而来。如果这次能够顺利成交,至少有几十万贯的额度。”李不伟喜道:“当真如此?”随即又皱眉道:“这就怪了,按说这些国家并不富裕,其百姓的生活水平距大宋更是相差甚远,这次一下子投入这么多的钱进行交易,倒也真是不易。”杨千行笑道:“大人有所不知。自从上次的摆钟、酒杯、自行车传入大食国之后,这些产品又被转销到周围的其它国家。如今这些国家的商人大都聚集在临安,显然是准备再次采购一番,回国后再往周边的国家销售。对于这些商人来说,是不愁赚不到钱的。此时摆钟已有了十多种产品,最新的一批虽然只制作了不到一百台,但由于用到了发条驱动,又是全铜制作,因此其价格自然也高得出奇,一台全铜的闹钟,其价格竟然已达到白银四十辆。”李不伟吃了一惊:“四十两?这可真是不少了。按银子的重量来说,甚至与金属闹钟本身一样重了。”杨千行笑道:“如果只是按重量来算,的确如此。如今大宋用相同重的铜,竟然能换到相同重量的白银,这种利润真是高得惊人。听说上次的那批木制摆钟运抵西方诸国之后,便有人试着仿制,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临安钟表厂制作的这批铜制闹钟,要仿制更是不容易。”李不伟点头道:“这是自然。钟表的原理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块铜锭加工成各种齿轮,又要将铁条加工成弹簧,对于这些国家来说,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大宋若不利用这个机会赚钱,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了。当然,这也要归功于皇家实验室了。负责制作弹簧的工厂,此时已有了数十台弹簧卷制机。不过眼下台式闹钟刚刚设计出来不久,只有不到一百台的数量,我本是想着先送给朝中入股的众位大人,不过既然有如此的利润,杨先生不妨安排一下,就将铜制闹种先卖给这些国外商人吧。”杨千行点头道:“大人如此安排也是没错,至于朝中的众位大人,完全可以等第二批台钟制作出来之后,再一并送了过去,毕竟第一批产品还有些缺陷。”李不伟笑道:“第一批产品应该是有些缺陷,即使没有,第二代产品也必定会做出更多的改进,显然要比眼下这一百台闹钟更好了。” 杨千行又道:“至于玻璃器皿,则是仍以酒杯与瓶子为主,不过现在已有了十多种造型。这些玻璃制品,除了化学实验室用到的试管、蒸馏杯、烧杯之外,其余的全部用于和外国商人交易了,民间并无玻璃制品流传。”李不伟道:“正应如此。等到玻璃器皿赚足了钱之后,估计大宋也开设了多家玻璃厂,到时再将玻璃器皿大量供给民间百姓,价格又定得极低,如此一来,大宋的百姓便可花相同数量的钱,买到几十倍数量的货物了。”杨千行笑道:“史丞相也是这个意思。不仅是简单的玻璃器皿,甚至玻璃板,玻璃镜子也是同样处理法。化学实验室又有了新的化学镀银法,而且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漆,使得镀层不会因时间久了而变色,这种镜子如果保存得当,十几年内仍然完好如初。”说到此时,杨千行又压低声音道:“其实大人有所不知,与普通的玻璃器具相比,玻璃镜的利润才是最高的。一面普通的梳妆镜,如果加上精制的木框,完全可以卖到近百两的价格。如果直接与梳妆桌做为一体,价格又是高出几倍。据木工厂的郑大人说,由于有了车床进行回转体的加工,一些木制品的制作方法已是容易了许多,而且做出来的形状又极为规整,其它国家的木匠根本无法批量仿制。”李不伟道:“车床用于木器加工,自然事半功倍。如果大宋不主动提供此种技术,便是过上一百年,其它国家的木匠也无法掌握这种方法。” 其实在后世看来,机床加工的木制品,其价格反而不如纯手工制作的昂贵。但是现在是宋朝,机器加工出来的木制品,其精度与形状规整性,显然是纯手工无法相比的。 两人又随便聊了一会儿,李不伟忽又想起一事,问道:“杨先生,玻璃板的镀银方法,自然是可以采用化学法。但是铜质器具的表层,却是使用电镀法最为合适。杨先生是否知道,镀银的铜质器皿卖得怎么样?”杨千行笑道:“大人请放心。因为有了直流电,因此大宋产出的一些铜制器皿,已有一部分使用了电镀法,在铜质器具的表面镀上一层银。其价格虽然不及纯银那般昂贵,但比原来的铜质器具,却要贵上五六倍了。”李不伟笑道:“此言不假。我们既然已掌握了此种技术,便要用其来赚钱。常言道得好,技术就是金钱嘛。” 杨千行听得一愣,心想:技术就是金钱,好像没有哪个‘常言’是这么说的啊?看来必定又是李大人随口杜撰的了。当下也不点破,又道:“大人,自从去年以来,大宋与西方诸国的贸易额已是大增。如今前来大宋的外国商人,数量已是去年的三倍有余,更有一部分商人希望在广州也能买到同类货物,甚至还有人提出,愿花巨资买到玻璃镜的制作技术。当然,这个提议马上被市舶司否定了。这些商人眼看提议不成,又由于去年曾买进了许多自行车与木制摆钟,只好又继续大量采购这些商品的零件。如今铁制轴承出现之后,这些商人又提出购买一万套轴承,以及相应的安装工具。”李不伟闻言吃了一惊,道:“这些商人怎么会买如此多的轴承?自从自行车造出之后,也没有几千辆卖到国外的啊?难道这些人并不准备更换以前的那批自行车零件,而是准备自己制作自行车?又或是将这些轴承安装到马车之上了?”杨千行点头道:“市舶司的张大人也是如此想的。因为购买数量巨大,又涉及到铁制品,因此市舶司将此事报与工部。”李不伟道:“杨先生如此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前几日,工部的确有人前来实验室询问轴承的产量,只是因为涉及到商品贸易之事,因此范大人便让实验室的专人去处理了,至于结果如何,我倒真是不知道了。”杨千行道:“轴承厂的言大人说,以轴承厂目前的生产能力,倘若不是用于太大的负荷,一万套轴承只需二十天便可完成,而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