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之工业革命_2.69 火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69 火车 (第2/4页)

情,便是实验室和各个工厂到码头的运输,因此自然需先解决了燃眉之急,才能考虑后续的计划。还是等到整个实验室都通上了火车,再考虑大型车厢吧。况且这种小型机车能否拉得动大货车,也是个问题。”史可点头道:“确实存在这个问题。不过我们在铺设轨道之前,已对地势做了极为详细的测量,因此整个铁路走势极为平坦,小型机车的牵引力不存在问题。一台满载燃料的小型机车,其自重为十二吨,完全可以牵引八辆满载的货车。也就是说,算上货车的自重,小型机车可以牵引一百二十吨的总重量。如果使用两台机车,则牵引力又会翻倍。”李不伟听得不住点头。虽然比起后世来说,这种货车的载重量还远远不足,但是其载重量已是蓄力车的几百倍了。

    两人边走边说,已到了铁路旁边。铁路的站台早已修好。史可站在站台边上,指着脚下绵绵伸向远方的铁路说道:“校长,现在的这些铁路,允许每节车厢承载近百吨的重量,除了重型机械厂内的那一段之外,其余的单轨长度均为十米,每截铁轨的连接处,都留下了一定的缝隙,因此也不存在因温度变化而使铁轨发生变形扭曲的问题。”李不伟仍是不住地点头,心中早已是得意非凡。因为在原历史上,第一辆机车只有几吨的重,而且因为当时尚未认识到路基的重要性,因此最先损坏的并不是机车本身,反而是因为路基不坚实,使得铁轨下陷。等到认识了路基的重要性之后,又忽略了铁轨的热胀冷缩的效应,因此虽然避免了轨道下陷,却又经常发生铁轨变形扭曲的问题。当然,大宋皇家实验室设计的火车与轨道,都已将这些问题考虑得极为周全,原历史上的一些错误与缺陷,此时早就不存在了。

    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了动静。众人顺着铁路方向看去,只见远处升起一股白烟,这股白烟越走越近,李不伟终于看清,原来白烟是从一辆小型机车中冒出来的。又过了一会儿,这辆火车终于驶到了实验室门前,只听‘嗤’的一声,火车已慢慢停了下来。两名士兵从车厢中走了出来,显然是火车的司机了。这两名司机经过了锅炉工与技术人员的培训,早已配合得极为默契。二人跳下车,向众人行了礼之后,便站在机车的旁边等候。

    李不伟上次见到这辆机车,已是三日之前的事了。当时机车的车厢还未安装,而且传动机构也在调试之中,如今这机车不仅安装了车箱,甚至还上了漆。李不伟此时再一细看,发现这台机车的尺寸比后世的火车头要小上许多,大概与一辆中巴车差不多。机车上总共有三排车轮,后面两组是驱动轮。史可在一旁道:“校长,您看这汽动刹车的性能如何?”李不伟早已看得呆了,虽然他在后世见过无数火车,无论哪一辆火车头都比眼前这辆小型机车先进得多,但毕竟都是极为遥远的东西了。眼前这辆简单的小机车,是出自宋朝的产品,他又怎能不激动万分?听到史可发问,李不伟忙点头道:“不错,不错!我记得前几日,刹车系统好像还有些问题,如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史可道:“正是。现在的刹车力量,是平均分配到所有驱动轮的,而且在车厢连接处也进行了多处改进,因此刹车距离已大为缩短。”李不伟忽问道:“史大人有没有试过这机车能跑多快?”史可笑道:“其实我们也曾试过,如果机车上不挂货车,速度可达每小时四十公里,即使挂上八辆满载的货车,也能达到二十公里的时速。当然,这只是针对小型车机来说的,大型机车目前已在设计中。”说到此处,史可颇为神秘地笑道:“校长,请到后面的车厢中看看。”

    李不伟听得一愣,再顺着史可的手势看去,这才发现原来机车的后面还拖着另一辆轨道车。后面这节车厢是完全密封的,车厢主体为木板制造,外表已刷了油漆,两边还留了许多玻璃窗户。李不伟看得又惊又喜,问道:“难道……这是一辆客车?”史可笑道:“正是,校长请进去看看是否满意。”

    李不伟欣喜之极,只见这车厢的车门设计得极为宽大,又有一个上车的台阶,从站台上进入车厢极为容易。李不伟忙走了进去,再一打量,这才发现车厢内部空间极为宽大,中间是过道,左右两边设有座椅,座椅是两两正对的,中间还固定了一张桌子,与后世的客车布局几乎一样。不过,这辆客车的桌子与饭桌一般大小,显然是考虑了乘客的舒适性。李不伟左右一看,只见车厢的旁边都设有推拉式窗户,而且窗户上还安装了玻璃。史可在一旁道:“这种客车厢能够容纳三十名乘客,而且在每节车厢的连接处,还设计了专门的过道。这辆车的底盘为型材制作,车厢主体为木质,因此整车只有两吨多重。另外,此车总共有四个车轮,又因为车身不是很长,因此并没有设计轮架转向装置。这种客车我们只试制了一辆,还请校长多多指教。”

    李不伟看得甚是满意,不住地连连点头称赞,道:“真是不错,这个车厢设计得极为合理。不过,史大人还可以考虑制作另外一批客车厢,车厢中的座位数量可以再增加一些,然后减少座椅间桌子的尺寸。另外,货车也需要分类设计,例如运送煤炭、木材、原油、成品油、铁锭等的货车需要不同的设计。当然,还有一种车厢也需要设计,便是运送士兵的车厢了。”说到这里,李不伟压低声音道:“史大人也必定知道,枢密院已有了决定,在明年秋天之前,大宋便会派兵北上。等到开战之后,估计会在江北修建一些铁路,到时无论是士兵的运送,还是粮草、武器、药物的运输,火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史可忙道:“校长放心。前几日,枢密院的郑大人已特意交待过此事,不仅是火车,还有蒸汽机船,也需要在战前大量制造的。”

    二人低声商议一阵,李不伟又有些走神,心中早已想着,以后在各个实验室与工厂走动时,是否已不需要马车了。

    史可哪里知道李不伟心中所想,只道他仍然为蒸汽机车的事情担心,当下又道:“校长,虽然眼下已有了三台小型机车,但实验室又设计了一种更小型的机车,这种机车只有手推车般大小,但牵引力却不小,完全能拉动十多吨的货物。各个工厂之间的小批量货物运送,完全可以使用这种小型机车。”李不伟笑道:“小机车虽然牵引力有限,但制造起来却是不难,而且又实用。不过,咱们还是赶快试一下眼前这辆火车吧。”

    其实,李不伟早就等不及要试乘火车了。

    两名士兵又忙碌了一番,将机车与车厢分开,然后又绕行了一阵,终于掉转了车头。一行人进入客车厢之后,火车便徐徐开动了。

    过了一会儿,火车越开越快,李不伟心中暗自数着铁轮碰撞轨道接缝处的‘咔咔’声,不知不觉间已无法跟得上这种节奏,等他再次回过神来,向窗外一看,却发现时速已达到了三十公里左右。众人望着窗外不断掠过飞逝而去的景色,显然极是享受。

    从主实验室到码头,大约十多公里距离,中途路过一些大的道口时,仍然能看到许多士兵与工人在修建各个支线,而且每个工厂门前都有专门的双向车道,即方便了临时停车,又不影响主干线的通行情况。

    虽然宋朝人从未见过火车,两年前也没人会想到有这种自动行走的车辆,但是众人参与了火车的制造,因此等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