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72 稳定压倒一切 (第2/4页)
,实力显然是大增。臣以为,如果明年春天开战,必定可以收复一些失地。” 宣缯听了忙道:“李大人所言甚是。在此这前,我朝与金国势力相当。如今大宋有了火炮与机关弩,金兵定然不敌。” 听到李不伟如此评价新式兵器,众人心中大定,脸上刚刚现出一丝期盼之色,却又听李不伟说道:“只是如此一来,即使胜了,大宋将士也必定伤亡惨重。其实臣想说的是,北伐当缓。” 众人听得一惊,一时不知道他到底要说些什么。李不伟又道:“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大宋正处于特殊时期。目前,大宋朝几乎所有的学术精英云集在临安城内。皇家实验室中,每天都有新的技术突破。大宋的生产能力正以前所未有的势态增长。如果此时战事一起,必定会影响到现有的技术准备与积累。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眼下新稻种刚有了收获,尚未大面积试种。按户部的计划,等到明年秋天,新稻种便可以在整个大宋境内播种。此举不仅推广了新式稻种,还解决了军粮的问题。在此期间,如果我军能够做到充分的准备,解决了后方弹药与粮食的供给问题,便可以一举北上,直袭汴京,完雪靖康之耻。” 众人听得连连点头,均想此言甚是,同时又惊讶于李不伟的见解。如果此时急于北伐,国家财力必然要全部用于作战所需,刚刚创立的一些兵器厂恐怕再也无力再维持下去了。然而既然现在已有了收复失地的能力,再等下去却又让人甚是着急。 孟珙忽道:“李大人所言极有道理,方才我等有些过于心急。只是不知依李大人所见,要等到何时才算时机成熟?” 李不伟知道众人会有此一问,继续说道:“孟大人报国心切,在下也是佩服得紧。只是眼下大宋仍然有许多军工技术需要改进,如果此时在前方开战,则后方建设必然会受影响。虽说不会引起整体局势动荡,但至少已失去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以目前的情况看来,稳定是第一位的。正所谓,稳定压倒一切。” 刚说到这里,忽听史弥远哈哈笑道:“说得好!稳定压倒一切!这句话总结得精辟。当今我朝最需要的,正是稳定的发展。等到军力强大了再行北伐,必然事半功倍。” 李不伟点了点头,接口道:“其实即使要北伐,也不一定从陆路进发。”众人听了又是一惊,心想自百多年前以来,宋金一直是以骑兵和步兵作为主力交战。如今不从陆路进发,难道要走水路? 李不伟也不理会众人错愕的神色,继续道:“金国占据江北已有一百多年。虽说以前不断有大宋百姓群起抗争,但经过了几代人之后,对于旧国的思念之情也逐渐淡了下来。如今江北的汉人已没有了抗争意识,甚至还有人以为,自己本来就是金国人。这也是对大宋北伐不利的一个因素。” 众人听了一时默然,均想此话不假。岳武穆之后,北方的汉人,尤其是离两国边境再远一些的汉人,早已慢慢淡忘了自己的身份。同时,也有些汉人在金朝为官,甚至还有人前来说服大宋朝庭与金国合作,共同对抗蒙古。 理宗也暗叹一声,心想北方的大宋子民果然已不如几十年前那般思念故国,就连一些理学家也为金朝出力。丘处机虽然心系大宋,可是在中都之时,也曾颇受金国皇帝重用。想到此处,理宗不由得又问:“按李卿方才所说,不从陆路进攻,可是因为北方无人支援的缘故?” 李不伟摇了摇头,道:“非也。即使北方的大宋百姓无人支持,我军也必定能直攻汴京。只是以臣所知道的消息,此时金国士兵一大半都是汉人。虽说也有一些士兵是金人,但真正到了两军交战之时,冲到最前面的肯定是汉人士兵了。到了那个时候,不知我军的机关弩到底该不该射击呢?” 此言一出,众人面面相觑,却又不知如何接口。此种说法在当时极为避讳,这也是许多人愿意妥协媾和的一个原因。但作为朝庭来说,又岂会因此而放弃收复失地的念头? 李不伟看众人表情,已知道自己说错了话,不禁有些后悔,心想:昨日与史丞相一番交谈之后,我今日只是说出了史丞相的意思,没想到竟然不合大家的口味。难道史丞相自己的想法不敢当众讲,却要借我的口说出?难道我是上了他的当了?话说回来,虽然在史丞相指点之前,有些事情我是没有考虑周全,然而当我真的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之后,也必定会讲出同样的话了。 想到此处,李不伟也不以为意,继续说道:“众位大人稍安勿燥,还请听我详细说一下其中的道理。如今船用蒸汽机已开始试制,据实验室传来的消息,在战船上加装蒸汽机已基本不成问题。倘若战船的机动性得以改进,大宋水师便可抛开帆船,继而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如此不仅能使得航速大为提高,而且可以在任何风向的情况下,都能对敌人船队进行快速突袭。另外,各式火炮也已在战船上开始装备,战船的火力显然提高不少。各位试想,如果有两艘装有蒸汽机动力、有如福船大小的战船,逆风航行的速度比以往快上一倍,而且又有十多门神武大炮,外加十多门迫击炮,这样的战船,能与多少艘敌船对峙?” 众人听李不伟如此发问,早已明白了他的意思。在此之前,众人只想着在陆地上进行炮击。而按照李不伟的想法,如果将火炮装到战船上,这种敌我差距显然比在陆地上又大了许多倍。 宣缯低头想了一会儿,忽然抬头说道:“倘若大宋有了两艘这样的战船,应该能与十艘敌船对抗吧……哦不,至少二十艘!” 李不伟哈哈一笑,道:“宣大人,其实按理来说,如果我军有两倍的航速,又有数倍的攻击距离,只要不被包围,又有充足的弹药补给,即使敌军有一百艘战船,又有何惧?况且依目前的生产进度来看,不出一年,我军便会装备这种战船五十多艘。如此一来,整个东海便任由大宋水军出入。如果我军从水路运送十万士兵,由战船护航,便可沿黄河而上直达汴京。有了足够的战船,不仅能减少双方交战的次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