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攘外必先安内 (第3/3页)
点头道:“朕听人说,这晏梦彪外号晏头陀,并且声称是自己是齐国大夫晏婴的后人。哼哼,晏子爱国忧民,极有远见,又以作风朴素闻名诸侯,怎可能有如此的后人?晏头陀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为救百姓于水火,却不知道后人对晏子的评价。‘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晏头陀要是知道这些,又怎能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此人既然抢了几十艘战船,想必是在海上也有了藏身之所。若是真的去了流求,朝庭要平定判乱还需出动水师。既然需要在海上作战,朕准备将大宋水师的名字也给改了,以后的水师全部称作海军,众卿可有异议。”他说此话时虽然轻描淡写,但在场的众人都已觉得其势夺人,一时竟然无人再敢出声。
李不伟听到晏头陀三字,顿时想起自己曾研究过的那段历史。在他所看到的资料中大概是这样记载的:南宋时期,福建内陆食盐实行官方专卖。地方官员利用掌握食盐专卖的权力,弄虚作假、从中谋取暴利。他们往往以高出原盐价格数倍的金额,强行‘计口敷盐’,而且向民众出售食盐中还掺以灰土,不堪食用。正因如此,民间贩卖私盐活动十分普通。官府为了强制推行官盐制,颁布了十分严苛的《盐法》,并且把为生活所迫挺而走险去贩卖私盐的贫苦农民诬之为盐寇,每年因贩私盐被判罪的达数万人。绍定元年,晏梦彪集合数百名走投无路的盐贩举行武装起义。 其实,南宋确实有过这一段历史,而且朝庭的反应极为迅速,当年便派福建左翼军将邓起率兵前往镇压。后来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邓起在途中遭到义军的伏击,溃不成军,连邓起也被杀死。再后来,朝庭又想到了招安的方法,便派人前往起义军招安。晏梦彪准备接受朝廷招安,把起义队伍暂时撤离汀州城。然而汀州知州却贪图军功,乘着义军撤离汀州城时进行偷袭,招安失败。到了第四年,朝庭费尽心力,终于将义军合围,晏梦彪的起义宣告失败。至于郑清之所说的陈三枪,则是另一支义军的首领,但这支义军也在随后的一年被镇压了下去。 当然,这些都是李不伟从《大百科全书》中看来的资料,而且根据这两年的观察,他也深信这段记载无误。但他没想到的是,朝庭忙着在临安大建工厂和实验室,在获知福建起义的事情后竟然没有像原历史中记载的那样迅速镇压,从而使得判乱人数很快就达到四万多人,而这个数字,应该是一年后才会出现的。李不伟更没想到的是,朝庭现在虽然有了更先进的制盐工业,却一直想着如何打仗,并没有花太多心思将其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否则也不会有人因为盐税而判乱了。 理宗转向李不伟道:“李卿,这海军一词原是出自你口,不知李卿对此事有何看法?” 李不伟躬身道:“皇上,臣以为,攘外必先安内。虽然现下大宋的战力无人能敌,但皇上既然准备对北方用兵,还需得将南方的判乱平定了,才能专心攻打金国。若是自家院中失火,又如何能在外专心办事呢?” 理宗大笑道:“李卿说得好!攘外必先安内!我大宋官兵若连自家的事情也管不了,有何能力对付外夷?史丞相若不是抱病在家的话,也定会同意李卿的说法。”听得史弥远身体抱恙,李不伟微微一惊,史丞相向来没什么大病,为何会忽然身体抱恙呢?难道是因为金国公主的缘故? 然而他听得理宗出言夸奖,也是颇为得意,心想这句话原本不是我说的,但此时讲出来,正好应了眼前的形势,还能显出我的一些文字功底。 然而李不伟有所不知。‘攘外必先安内’这六个字,大多数人都以为是蒋公说的,其实蒋公也是引了典故,而且这典故正好出自宋朝。在北宋时,赵普给宋太宗的折子中曾说‘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作为当今皇帝的赵昀,又如何不知道这六个字的来源?但他却不清楚李不伟是如何知道这句话的,只道是李大学士知识渊博,这才记住了那封奏折的原话,而此时再讲了出来,也甚是合他的胃口。 …… “什么!皇上要你去打仗?这算是什么好消息?”周依依显然吃惊不小,在她看来,李不伟虽然不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羸弱之人,却怎么看也不像是个当将军的料,同时,她也不认为这是一个好消息。 李不伟忙示意她不可太大声,又压低了声道:“依依,我说的好消息并非打仗。皇上说了,此次福建之事一了,便会亲自为我们主婚,这算不算是好消息?” 周依依并未如何吃惊,显然早已知道皇帝既然为自己和李不伟定了亲,他们成为夫妻显然是迟早的事情。但眼下李不伟要奉命前去打仗,她又如何能不担心? 李不伟知她心中所想,当下坐在椅子上,将周依依搂入自己怀中,笑道:“依依,你知道两淮制置使是谁么?是赵范将军。此次领兵的也是他。至于我么,只是去督战,顺便看看福州船厂的情况。依依你别担心,有几千官兵保护着我呢,而且我们这次是乘坐战船前往的。” 周依依自然清楚李不伟口中说的几千士兵,与几年前的几千名士兵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士兵的数量不多,但武器装备却是大为改进,况且战船的威力也不容小视。一艘装有火炮的福级蒸汽战船,至少可以抵挡十艘普通投石船。然而她仍是心存疑惑,当下又问道:“不伟哥哥,你是临安大学的校长,又是大学士,皇上有那么多将军可以用,为何偏偏要你去呢?” 李不伟道:“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与你一样不解,后来皇上又对我说了些话,我便大概明白了一些。此事甚是机密,本不该告诉你的,但谁叫你是大宋的公主呢?依依,我饿坏了,吃过饭之后再细细讲与你听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