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楔子:风云变幻期铜市场 (第2/3页)
上涨至4100美元左右,刘其兵所建立的8000手空头合约可能面临的损失已经达到1.2亿美元。 国储中心当时有三种选择:一是实物交割;二是强行平仓,认赔出场;三是展期,即继续做空,将合约调整为未来到期的远期合约,以时间换空间。 第一种选择,要将20万吨铜(全国产量的1/3)运到LME的指定仓库。 2004年我国铜需求量达250万吨,其中80%需要进口,而我国现存铜库存也并不多。 先不说将20万吨运出中国的物理难度,即便物理上可行,我国也决不可能将宝贵的铜送去交割,因为这将直接影响我国的物资安全。 第二种选择是认赔平仓退出,这意味着国储要承担1.2亿美元的亏损,由期货对冲基金们攫取。这种方式也是国储所不能接受的。 于是,国储只能选择第三条路来走,将2005年12月21日到期的合约展期至2006年2月21日。根据得到的资料,国储已经交割了5万吨铜,而将15万吨铜空头展期。 面对铜价的不断上涨,国储从2005年11月16日开始,先后组织了4次铜拍卖会,向市场抛售8万吨铜。 一方面,国储希望以这种方式向市场表明其平抑铜价的决心;一方面,国储希望以向市场抛铜的方式来确实降低铜价,以减少其LME空头合约的亏损。 但是,遗憾的是,在这场国储与国际基金的对抗中,国储再次败下阵来:尽管中国方面在不断抛售铜,但国际铜价仍在不断攀升,LME三月期铜价格创出4270美元的历史新高,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力合约601亦大涨到37410元人民币。 国储四度抛铜,除了首次国际铜价略有所下挫之外,其余三次对铜价均是未抑反扬。 这些信息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期货市场上一场残酷对决的开始。 有人认为此次事件只是反映国储局运作不透明、或是内控机制不严,实在是小看了政府部门逐鹿世界资本市场的毅力和决心。 从长远来看,期货市场大战是一场非打不可的战役,这可以阻止国外投资基金在原材料市场对于中国溢价无休止的榨取。 作为数一数二的大买家,中国实际上已经在大宗商品、燃料、基本金属和原材料市场上一再低调交易,但并没有摆脱在期货市场上被对赌方合力“围剿”、在现货市场上高卖低买的被动局面。 以国储局的背景和发改委与之相配套的行业调整步骤来看,试水期货应该说是一个争夺国际原料市场定价权的战略决策。 国际商品基金正在与中国政府进行一场期铜大战,前者做多,后者做空。三月期铜交割期限在望,争斗白热化。 先来看双方的筹码。国储局的最大优势就是政府信用与国家经济实力,可以寻求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 首先,国储局有关官员透露铜库存达130万吨,可以抛售的数量远高于市场预期,以打压做多的势力; 第二,抛出库存铜打压上海期铜价格,以期影响世界期铜价格; 第三,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行业调控,以抑制国内对铜高企的需求量。 日前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贾银松明确地提出铜行业尤其是铜冶炼行业出现了投资过热的情况,目前对铜行业相关的专项发展政策正在拟定中。这是对减少铜需求量的釜底抽薪的办法。 国际商品基金的筹码要多得多。最重要的是手中握有重金,有一定的抗压能力。 所以,他们可以拒绝相信中国国储局有关官员透露的铜的库存量,无视世界铜业组织、汇丰银行、标准银行对于铜需求将趋于饱和的报告,继续吸盘拉升价格。 LME市场期铜价格连创新高,持仓水平稳定。这些基金不到交割日中方付出真金白银,绝不会收手。 不仅如此,这些基金多属国际期市的老玩家,挟重金而定价,挟规则以自雄。 如果此次国储在伦敦卖空的传言属实,到时无法交割,投机基金可以直接获利; 如果国储可以交割,基金持有铜,则可静候国储补库时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这些基金对于世界市场的周旋余地也大得多,比如对于产铜区的罢工时限的调整,对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财经媒体的运用等等。 经济领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拼的是财力、智能与灵活的制度。 此次期铜大战,输赢暂且不论,国储局具体的cao作手法中也有大可商榷之处。 但如果因此否定中国争夺世界原材料市场定价权的必要性,或是用对内部体制的批判来取代国际市场定价战的认识,不是过于天真,就是对于世界市场的基本面缺乏起码的了解。 LME铜价再次推升的背后是国外对冲基金继续建立多头头寸。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MooreCapital、VegaAssetManagement、TouradjiCapital对冲基金以及英国主营商品期货的对冲基金Armajaro都在11月16日之后,又新建了大量多头仓位。 而原有多头仓位的伦敦对冲基金WintonCapital创始人戴维·哈丁公开表示:“我们做多已有很长时间,并且仍然看涨。” 国际基金之所以继续看多,是因为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