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现实中的无限透支卡 (第1/3页)
经过五年的资源积累和一年的精心准备,《mangazine|名牌》将于今年推出“精英极乐榜”系列榜单,榜单内容涉及金融产品,高档腕表,汽车游艇,高级国酒和洋酒,服饰配件等所有上流阶层生活的物质元素。 “精英极乐榜”将以华人精英为调查对象,取样范围为《南方周末》和《mangazine|名牌》精英读者,南方周末创富榜、长江商学院、中欧商学院等核心商学院EMBA学员,以及其他社会名流。 经过一年多来对国内外一流商业银行和相关机构的采访和研究,我们将要发布的第一张子榜为“2009精英极乐金融榜”。 通过这张榜单对私人银行、理财中心和信用卡这部分现代精英生活理财的最重要组成, 进行一番理性的多元化梳理。 一个完备的精英理财管理计划:应该是一个包括财富增值、财富保管财富消费和财富转移的完整服务体系,能够实现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多元化理财计划,这个过程始终摆脱不了的就是银行和金融体系对精英财富管理来说从摇篮到坟墓。 始终要面对的就是银行和信用卡,最早的私人银行可以追溯到十字军东征时代,当时的欧洲贵族们亲自带兵出征,将家中财产交付给留守的贵族代为管理,由此出现了最早的私人银行雏形。 16世纪的瑞士日内瓦。法国一些经商的贵族由于宗教信仰原因被驱逐出境,形成了第一代瑞士的私人银行家,欧洲的皇室高官们迅即享受了这种私密性很强的卓越的金融服务。几百年来,私人银行解决了大多富豪精英阶层的财富增值、财富保管、财富转移需求,并且持续保持高端理财人群中的垄断地位。 1950年,35岁的美国曼哈顿信贷专家麦克纳马拉在饭店用餐,钱带不够,只好打电话让太太送钱来。这让他觉得很狼狈,于是组织了“就餐者俱乐部”(DinnerClub),会员带一张就餐记账卡到指定27间餐厅就可以记账消费,不必付现金,这就是最早的信用卡。 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是第一家发行信用卡的银行,之后其他美国银行也迅速跟进。信用卡的诞生被誉为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之一,自信用卡诞生以来全球信用卡的数量已经无法考证。 但据咨询公司麦肯锡在日前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中称,目前,中国的个人信用卡持卡人数量已接近3000万,超过40%的信用卡持卡人持有一张以上的信用卡。而这3000万人大多都是一线城市的高收入人群。 在此基础上,“世界卡”、“百夫长卡”等各种顶级信用卡的出现也进一步完善了精英阶层的财富消费需求,并成为现代财富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私人银行私人银行并非私人开设的银行,而是面向富有家庭或个人的最高端的财富管理业务,服务的就是那些财富金字塔顶端的超级富豪。而私人银行最强调的是私密性。 私人银行的私密性,成为很多富豪阶层避税的途径。在客户私密性的面纱下,私人银行的客户资料一向很难曝光,但**一案的曝光,可以较为完整的看出私人银行的运作。近年来,瑞士的银行系统为了一改洗钱天堂的印象,把各国和地区的政商家族名人资料全都归档处理,其中包括**家族资料,只要有关联人员开户,电脑就会出现异常显示。 根据西方银行业的服务分类,第一类是大众银行(MassBanking),不限制客户资产规模;第二类是贵宾银行(AffluentBanking,也就是国内银行所称的贵宾理财中心),客户资产在10万美元以上;第三类是私人银行(PrivateBanking),要求客户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第四类是家庭办公室(FamilyOffice),要求客户资产在8000万美元以上。 私人银行从来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通俗的讲,它是专门针对富裕人群进行的一种私密性极强的金融服务,要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投资理财产品,要对客户投资企业进行全方位投融资服务,并对客户及家人、孩子进行教育规划、移民计划、合理避税、信托计划等理财服务。 各家国际性大银行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要求的最低金融资产额度也略有不同,比如高盛对港澳地区私人银行客户设置的门槛是1000万美元,汇丰银行的最低门槛是300万美元,而瑞银集团对中国大陆客户的离岸账户的金融资产要求仅为50万美元。私人银行榜单最悠久的私人银行 LODH:尽管最精确的私人银行历史已经无法考证,但瑞士的老牌银行让财富管理和艺术一样富于创造力,同时也被认为是现代私人银行的鼻祖。这其中瑞士历史上最悠久的一家私人银行是LombardOdierDarierHentsch&Cie(LODH),这家私人银行名字均以家族名字命名的,且银行的所有权完全归家族所有。最大的私人银行 瑞银集团:全球私人银行资产名列第一。1997年的瑞士联合银行(UBS)与瑞士银行公司(SBC)进行了瑞士银行史上最大的合并,合并后的瑞银集团管理的客户资产达到13200亿瑞士法郎,奠定了其全球最大的私人银行和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的地位。品牌价值下降最明显的私人银行 花旗银行:首先抢占超高端市场,在外资行中第一批成立私人银行,门槛至今仍为1000万美元。但花旗在去年遭遇中行、招行等多家中外资银行自客户到员工的激烈争夺,优势受到挤压。 深陷金融危机泥沼的花旗集团不断传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