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出头建言 (第2/2页)
,更加觉得这第一次出头要慎重从事,不能想当然的信口开河。 平台上的李大牛一瘸一拐的走下来,隔着老远笑道:“说吧,萧郎也是为了大家好,不用担心旁的。” 没想到这位面相粗豪的汉子,观察如此敏锐细心,萧逸暗道不愧是做了多年村长的人物。 吐了口浊气,萧逸等李大牛走到近前,转身一指山下,问道:“不知村里从前遇到过旱灾吗?” 李大牛一怔,沉吟一会儿摇头道:“山上泉水四季不止,往年倒也有过干旱的时候,不过大家都最终平安的度过来了。” “听罗小娘提起过,半年来罕见的滴雨未下,如此严重的旱情,似乎近十几年来,都没有发生过此等情形?”萧逸继续询问,双手后背,遥望着远处的青山平原。 李大牛点头,叹道:“这些年倒是没有,十几年前确是连年干旱,不过那几年天下不太平,谁家也顾不上种田,当时兵荒马乱的,有的人家甚至易子而食,唉!” “是啊,那几年过得真不容易,能活下来,已经是老天厚爱了。” 随着李大牛的叹息,身边一位一脸褶皱的老人跟着说话,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惹得上了年纪的村民唏嘘不已。 此时距离隋末动荡不过十几年,那时地狱一样的恐怖情景,自然还深深的遗留在老百姓的心里,萧逸印证了心中判断,开口道:“这十年来,村子附近即使遇到不下雨的时候,也能凭借充足的山泉平安度过,可今年则未必了,你们看。” 说完一指山下,引得几十位村民急忙探头朝下面望去,更多的妇人孩子则一脸茫然。
“为何?虽说泉水比往年稀少,但要是按照里正的吩咐,大家一起齐心协力的引水浇灌,就算是天气再炎热一些,老朽也觉得不足为患。” 说话之人还是那位老人,他乃是村里年纪辈分最大的长者,算起来,还是李通的堂伯,今年都已经快七十岁了。 “是啊,咱李家村得天独厚,就算艰难些,大部分田地还是能保住的。” 不时有村民出言附和,很多人自觉山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都觉得这位俊俏的贵人有些杞人忧天。 萧逸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遥指着下面的河流,叹道:“大家看到了吗,那些河流都快要干涸了。” 李大牛担心的点点头,说道:“今年山下恐怕要遭殃了,眼瞅着庄稼就快无水浇灌而枯死了。” 很多村民感同身受的跟着点头,一个个脸上都露出庆幸的表情,比起山下即将遇到的困境,处在溪水充沛的半山腰上,那可是幸运的多了。 回头环视一圈,即使是认为最聪明的罗艺,同样一副好像抽中了大奖一样的德行,甚至有几个人一脸幸灾乐祸,萧逸无语的拍了拍额头。 “萧郎的意思,难道是担心山下人上来理论?” 随着李大牛的一声疑问,萧逸总算知道什么叫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了,果然还是能当上村长的人物有见识。 缓缓点头,萧逸语气深沉的道:“今晚全村人就要一起开挖沟渠,因为溪水减少,必定要阻截住水源,那么山下就会因此受到影响,头些日子或许没什么,但时间久了,随着山下河流进一步干涸,为了保障自家的庄稼不至于枯死,必然要上来理论,大家想想,假如你们要是不答应的话,那么将会发生什么?” “凭什么来理论?这溪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那就算是咱们李家村的,山下人无权过问。”一位村民不以为然的叫道。 “就是,俺们截取自家的水源,外人哪有资格跑来说三道四,顶多给他们放开一条小溪,那也是看在同是乡邻的情分上。” “对,自家的东西,容不得外人多嘴。” 几乎是瞬间,周围的村民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几乎是一面倒的倾向于自家的利益。 倒是几位老者沉默不语,神态间显出一丝担忧,村正李大牛紧皱眉头,不时的喃喃自语。 萧逸轻轻一笑,转头时意外的发现,一位一身绯色长裙的美丽少女,正在偷偷注视着自己。 “她是谁?为何没有见过,不过这窈窕体态好像很熟悉?” 虽然有些惊艳,不过萧逸没有时间去琢磨别的,晓得自己的话,已经引起老一辈的重视,话说这村子与村子之间为了争夺水源,那可是动辄武装械斗的,很多原本关系亲密的,都会因此而逐渐冷漠和敌视,往往更是会闹出人命来。 关于这方面的思考,纯粹是萧逸书读得多了的缘故,以前曾经对于一些记载印象深刻,很多小说和影视剧,同样描绘过类似场面,再结合附近的实际地形,因此才有了一个判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