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十三节 (第2/2页)
是完全必要的。 白蝶坡的斯茅草每逢新生,都伴随着很多相当不合理的生长环境。但她们仍然生机勃勃,然而正是克服了这种种挫折、委屈和损伤的新生,才让她们越发显得新美茁壮又凄美优雅。那漫天的白蝶聚集在一起,一齐抖动与死神搏最后一口气的场景,该是怎样的一曲生命交响乐呢?我没敢多想,可我知道正是这种不一样的经历,自家的那个丑陋的狗窝才会总让人惦记难忘,因而我很是想念我的那个东新巷。不知她现在是否安好? 她一切安好肯定是我的故乡,那一切不安好呢,或者变得更好,她还会是他所说的我的故乡吗?我同样找了一个靠近窗户的位子,叫了一杯咖啡而且不加糖。我在静静等待咖啡的时候也悄然地与黄昏撞了个满怀。在我有限的记忆里,对于黎明,我总是那么朦胧不清晰而经常地忽略它;对于黄昏,我却总是那么地竭尽完美而刻骨铭心地拓印着它。我不可奈何,大大地喝了一口苦兮兮的咖啡,慢慢咽下去,苦尽甘来的韵味正在缓缓滋长。 不管怎么说,窗外的匆忙却总是装不出来的,于是我的目光随着他们的身影不停地在记忆中穿梭,有总在记忆中徘徊,我也就有了真实的基本保障。黄昏的那绺阳光映照着一天的即将结束,却也昭示着另有一天的重新到来,因而人们总是不太在意它的存在,我似乎就喜欢盯着黄昏不放,我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我没想到,我家乡这么个小小的烟雨楼村落,也会变得如此之广大。原本我就不太弄得清她的东南西北,这回更有点如坠云雾暮霭之中的苍茫感了。 先不说城南单说这城北的街道,由河岸北线整体往北推出去就达十公里之多,构成了另一个完美的十步曲,似乎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不仅市委市政府由南城中山大道全部北迁,就连远城区委区政府也一并北迁,甚至把南乡的巨型商贸中心也都迁到了北郊。昔日白泥砖窑白烟飘飘的大小圆山之间的广袤荒山,变成了一个超大的商贸广场,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佩服!如此一来,在南乡与北道的较量中,南乡岂不是要彻底败北啦?
难道这就是他一定要紧急招聘我回来的原因?可他不是说他们正遭遇了一场空前的网络压力吗,难道仅仅因为南乡北道互为轮转有关?我不知道。难道老人们常说的,远州,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真正靠山的小渔村,是真的? 我想,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大概源于山与城区的分布取向有一定关系。远州的西面是云霄山脉,南边则是十万大山,虽说也靠着山,但因为不是那种坐北朝南的走向,所以就说远州没有所谓的帝王之气了。因而,远州千百年来没出过什么有影响的大人物,也不曾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就永远无法改变她,只不过是一个言不见经传的小渔村的事实。 这大概源于那个万俟家族当初仅仅出于避战祸的初衷,没做深远考虑而采取的临时措施的缘故吧,或者干脆说白一点就是那人不懂得什么风水之术。那尾随过来的伪道士虽说懂得风水之道,可他只不过是为了复仇不图久远的一种有意草率而已,最终导致了今天这种格局,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我笑笑,我缓缓押了一口咖啡品味着。 其实,十多年前我就听说了城市要往北发展的计划。南向的城市建设规划几度实施有几度变化,除了因为铁轨车站的局限外,我看都是因为领导决策者们秉承了万俟家族们行为匆忙草率目光短浅的传统,建设规划年年动城市样子天天变可总是动不了根本布局。火车站三拆三建之后还是老样子,就是一个特别明显的例子,更不用说其它的。 远州城里的浮桥,不论是拆还是建,简直就是一个个大笑话。以前远州的南城与北城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浮桥,虽说浮桥的上、下游都建有钢筋混泥土大桥,但人文的传承却都在这浮桥上。只是这浮桥呀,总因为洪水汛期不断断裂分毁,终于让领导大人们下决心修建钢筋混泥土大桥。可后来又不知道什么原因,只说是要保留古城城门楼子,他们就用四个古人攻城用的云梯架子,扛着这座钢筋混泥土大桥,留下了这不伦不类的大笑柄了。 后来几经周折终于拆去了城门楼子,连同那不伦不类的玩意儿一并拆除翻新,搞了一个什么吊索大桥,却只能走人不能跑车!知道十年后的今天,才又终于拆去了那个天大的笑话,把桥从北门岭上一直修到了东风大街,与火车站隔城南路相望。如此长达四、五千米的气势大桥,是不是就一定能够换得全体市民的一致认可呢?我心里犯嘀咕。 我再喝上一口咖啡,沉思翩翩。如今我突然决定加入,十几年前那些贸然闯入教室询问柳燕者们的行列,会不会也招来天怒人怨呢?我忐忑,我突然想起刚才坐公交车时的一则小事情来。 在一个交通拥挤的路段,公交车上挤满了人,售票员再艰难地售票。她挤到一个老者身边要他买票,老者给出一元就向她索要票据。售票员对他说,你携带的箩筐要补全票。老者问,为什么?售票员就说,你的箩筐占了一个人的空间,所以你得补一个人的票。老者辩称,那我站到箩筐里去是不是就不用补票了呢? 我担心气势大桥遭遇拥堵的尴尬窘境。(2·2·8·)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