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一三章 前往灵界 (第1/2页)
等到刘辩结束精神意志力的灌输,从修炼状态中醒来时,天已大亮。 这一天,刘辩并没有立刻动身前往灵界,而是在紫儿的陪同下,秘密返回了燕京。 当刘辩出现在燕京城时,也不经为眼前的景象给震惊了,经过几年的建设扩建,现在的燕京城已经是刘辩当初离开燕京城的三倍以上规模,最让刘辩震惊的是燕京城内到处竖立着刘辩高大威武的雕像,新建成的大汉皇宫前更是耸立着高耸入云的刘辩骑着赤焱马的巨大雕像。当刘辩的马车直奔皇宫时,这些雕像无一例外地涌现出大量金丝,全部被刘辩的意识海吸收。 当刘辩突然出现在大汉新皇宫内阁殿时,正在内阁办公的内阁首辅大臣,大司徒蔡邕给着实震惊的不轻。 当然,蔡邕也算是老成持重之人,毕竟五年未见大汉皇帝刘辩了,自然要验明正身,好在刘辩取出了随身玉玺,又亲笔写下自己签名,在蔡邕经过反复确认,确定来人正是在外征战多年的大汉皇帝刘辩时,赶紧跪拜请罪。 刘辩微笑着说:“蔡卿家平身,朕这次秘密回京,也是事发突然,朕要去一绝密之地至少一年以上时间,在走之前,想和大家交代些事情,爱卿马上通知内阁成员开个秘密会议。朕时间无多。” 听到刘辩如此说话,蔡邕如何敢耽误时间,也马上安排亲近人员前往军务院和法务院、禁军总参谋部和皇权委员会通知几位内阁成员赶来内阁开紧急会议。同时将刘辩请到后室,一边奉茶,一边回报些这些年政务院的工作来。 蔡邕在认真地汇报工作,刘辩只是笑着,并没有多说。让蔡邕看的忍不住感慨,陛下这些年真是越发沉稳,心中所思更是远非一般人所能猜度了。 其实蔡邕从自己女儿成为香山宗宗主史子眇的徒弟这件事情上,也隐约知道,刘辩应该也是修真者,追求的应该是长生不老、神仙法术等远非一般凡人所能接触的东西,在陛下眼里,这人间权利并没什么值得看重的,正因为如此,陛下这些年才会只主征伐,将治理国家的权限都下放给了内阁。 当然,有着这么一位皇帝在背后,就算是陛下将权利全部下放给内阁,内阁成员又有谁敢弄权,谁敢玩忽职守啊。直属大汉皇帝的暗影司可不是吃素的。普天之下又有什么事情能够瞒得过陛下的眼皮子? 就在蔡邕一边简单汇报着政务院的工作,一线想着心思时,卢植、荀彧、刘虞和郭嘉等人纷纷赶到了。 当几人来到内室,见到刘辩端坐在主位上时,每个人都感觉异常惊喜。 当然,每个人最初同样和蔡邕一样,感觉刘辩的突然出现有些不可思议,不过因为蔡邕已经验证在先,也不用其他人来一一严明刘辩的正身了。 在一个个给刘辩正式跪拜请安后,大家也没寒暄上几句,刘辩便让蔡邕马上安排开会。 这个神秘地内阁会议,从中午一直开到晚上,具体会议内容,没有人知道,不过会后却传出了大宗正刘虞在会上提出了让皇上非常尴尬的事情,就是关于皇家血脉传承,皇上年纪已过大婚年纪,该当定后选妃的事情。 对于这事,可不单单是大宗正刘虞着急,普天之下,关注皇帝大婚的人士,多了去了,虽然是各怀想法,可是无不对究竟谁能成为大汉皇帝刘辩皇后嫔妃很是好奇。 对于刘虞的问题,刘辩当然是没法正面回答,总不能告诉说自己的心上人,现在估计已经进入灵界,等着完成结丹初期后,赶去提亲呢。 若真要这样说,估计自己一定会被刘虞给抱怨死。 在刘虞的反复追问和卢植、蔡邕的应声附和下,刘辩实在没法推脱,到最后只能找了个借口,说自己已经定好的皇后和嫔妃人选,只是自己这次出去时间比较紧急,没时间忙这个,等自己回来一定将自己大婚给办了,这才勉强让刘虞等人放过刘辩…… 内阁会议后,刘辩用了十天左右时间,呆在皇宫里,处理了大量比较棘手的重要事务。 当然,刘辩这些天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放权,将原本隶属于皇权的诸多权利,通过临时授权和逐级放权的方式,基本上都从自己手上分了出去,让原本就不多的大汉皇权变得更加稀薄了。 当然,没有人因为刘辩手上没有掌握多少大汉皇权,就敢有任何想法,因为,接触大汉权利核心的人都知道,若是谁要动些坏心眼,背后有香山宗支撑的刘辩,可以像捏死蚂蚁一般,随便捏死任何人。 这些天,大汉最高权利机关的内阁成员做出了重要调整,原来一直由大汉皇帝刘辩兼任的大汉禁军大司令职务,被刘辩做了重新任命,不过,这个任命并没有如一般人所猜想的给与为大汉开疆辟土最广、功劳最大的征西将军赵云。而是给了名声并不是特别显著的大汉陷军将军高顺。 刚让大家不解的是,这几年来,在禁军总参谋长位子上表现非常突出的大司参郭嘉,被刘辩解职,而一直和赵云搭档在外面参谋作战的赵云部军师将军贾诩,被刘辩任命为大司参,顶替了郭嘉的位置,而赵云部军师将军,则由沮授出任。 这一连串改变了大汉政治军事格局的任命就在接下来的几天陆续发布了,而这个时候,表面上,大汉皇帝刘辩还在从蜀州赶回燕京的路上。 除此以外,一大批为大汉这些年的开疆辟土立下赫赫战功,神勇无比的禁军将领,被调离了原来的岗位,被封了闲散职务,绝大多数人就此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甚至连一直担任大汉皇帝刘辩护卫任务的近卫军首领许褚也被封了个闲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