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石楼山 (第2/2页)
代的百姓难过,这些百姓就是想跑,还能跑到哪去?天下乌鸦一般黑,哪里没有弱rou强食啊? 停了一下,他继续问道,“你们知道这两伙贼人都使用什么兵器吗?” 那人回道,“都是砍杀的家伙,刀枪之类的,倒很少听说他们用火器,这年头,就是有火器,火药可不好淘弄。把总啊,就算他们没有火器,也不是咱们能应付的。我说句不知进退的话,咱们还是别去石楼山了。” 罗刚笑了一笑,反问道,“那你说说,去哪里最合适呢?” “这......”黑瘦汉子哑口无言,这事儿根本不在他考虑范围之内,仓促间根本无法回答。 罗刚没有继续等待他的答案,而是转向了众人,方才的一问一答间,大伙都听得清楚,许多人脸上现出忧色和犹豫。 罗刚大声说道,“弟兄们,刚才这位兄弟......” “把总,我叫李三八”那个黑瘦汉子插嘴道。 罗刚笑了,这名字叫的! “刚才李三八说的情况,我都很清楚,我罗刚绝不是蛮干的人,否则咱们今天就死在官军手上了。兄弟们跟着我干,我知道自己的担子有多重,绝不会把兄弟们往死路上带。再说了,咱们也不是孤军奋战,路上还有人等着我们呢!” “还有人?” 众人露出了不信的神色。 “把总,你说的是真的?” 就连冯林也不太敢相信罗刚的话。 罗刚一本正经地说道,“我罗刚可曾说过假话?好了,现在听我号令,擂鼓,等警戒的兄弟回来立刻开拔,有什么话边走边说。” ......
兴县,元朝时属州制,名为兴州。 朱重八建立大明后,至洪武二年,降州为县,好好的一座州城就因为他的一句话而日渐破落。 朝阳发着清凉的光,照在破旧的包砖城墙上,城门刚刚打开,还没有几个行人,慵懒的门军尚在不停地打着呵欠,愈发显出了这座城池的颓废。 兴县城南,蔚汾河的石桥上,一队官军正从桥上滚滚而过,距桥三里便是兴县的南门。 今天是崇祯六年四月初九,也就是罗刚带军开拔的第二天。 是的,这队人马,正是罗刚所部。 从出发地至石楼山有七十里的距离,而兴县则是他们的必经之路,也恰好坐落在这条路线的中点。 昨夜,罗刚带队出发,行了二十多里,稍微离战场远一些后,便下令宿营,埋锅造饭,饱餐足眠。 虽然他做了一些准备,却很有面子地没有遭到任何打扰。 今早,天未亮,他便整军出发,刚好在城门打开时抵达。 此时,罗刚坐着张应权的坐骑,身披张将军的盔甲,打着他的大旗,一边打量着城头,一边等待后队缓缓过桥。 二百多人马,五十多辆车,人喊马嘶,吆喝不断,瞬间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两个门军早注意到了这队人马,不知道来了哪路神仙,战战兢兢地倚在城门边翘首张望。 待车队全部通过石桥,罗刚一马当先驰向城门。 等这队人马靠近了一些,他们看到了那杆代表着游击将军的将旗,不禁暗暗吃惊,这么早就来了个大人物,心中暗自打定主意,得小心地伺候着,别自找不舒服。 离老远,二人便躬身施礼,不敢再抬头乱看。 罗刚在二人身前勒住战马,喝道,“抬起头来。” 两个门军立刻听话地抬起头,却不敢直视罗刚。 “本将问话,你等如实回答。”罗刚说道。 二人应了一声,静静地等着下文。 “本城守城主将是谁?” “回将军,是守备马大人。” “说名讳” “是,大人的名讳是马骏。” “城中有多少守军?”罗刚继续问。 “回将军,五百人。” 罗刚闻言大怒喝了一声,“报实数。” 那两个门军吓得一哆嗦,急忙解释道,“回禀将军,城中守军在籍五百,平日里人齐狗不齐的,现在城里到底有多少人,小人也不清楚,估计不足三百人。” “呃”罗刚点了点头,“城中大小火器、弹药各多少?” 那两个门军开始回答得很快,越到后边说得越慢,有些东西他俩确实不清楚。 罗刚见再也问不出什么了,对其中一人说道,“前面领路,带本将去见马守备。” 那名门军立刻应了一声,当先走去。 罗刚一挥手,后边的车队轰隆隆地开进了城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