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_第一百七十二章 劳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二章 劳工 (第1/1页)

    从1893年开始,瓦德西在总参谋部中新设劳工处,研究和办理引进契约劳工事宜。

    劳工处派人到中国、印尼和非洲进行了详细考察,最终决定主要从德属西非和英属尼日利亚引进非洲籍契约工人。

    中国政府历来反对西方人在华拐卖劳工,所以劳工处在甲午战争前夕仅仅从江苏、福建和广东沿海引进了5000多名华工,之后便停止了在中国“开展业务”。

    印尼人在体力和智力都不如中国工人,因此被劳工处直接否决。

    之所以最终决定从非洲引进契约工人,主要原因一个是当地人口丰富,并且缺乏有效的政府管制,英属尼日利亚当时并未成为英国保护地,而仅仅是由皇家尼日尔公司在经营,公司的主要精力放在垄断沿河的棕榈油贸易——按照柏林条约的精神,这种阻碍自由贸易的做法是不允许的。所以,他们对德属西非种植园在当地大规模招工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此外,由于波茨南犹太人日益来到德属西非开垦种植园,大量女工被种植。该书既是对于被社会主义者奉为圭臬的马克思的回应,也是他对于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和民族竞争的终极焦虑。

    在书中,他首先否定了资本论的逻辑预设:无私的政府和无私的个人。他认为以当前人类的普遍道德水准是难以达到的,而且也缺乏达到这一目的的明确路径。

    接着,他在书中提出了他自己对于价值的定义:所谓价值就是一种商品所具备的对其他商品的占有能力。首先是商品,其次是占有,最后是能力,他认为从本质上说价值来源于掠夺和垄断,和其他任何因素无关。

    在一个理想型的充分竞争的社会中,工人的工资等同于他所付出的劳动,工厂主的利润恰好也等同于他所付出的劳动,商人的利润也和其付出的劳动相当,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产生价值。

    但是这种理想型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当商人垄断了某个有利的商业地域,他便可以用提高售价的办法获得价值;当工厂主垄断了某个产品的市场供应,那么他也可以获得类似的价值;当工人通过某种办法使自己的工资高到令企业难以盈利,那么他便获得价值。

    他认为以一个封闭的国家为单位,那么其中的价值是守恒的,一方的获得必然意味着另外一方的失去,并指出政府依靠暴力和垄断所获得的价值乃是对全体国民的掠夺——而这正是社会主义能够推行的现实路径。

    但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是封闭的,韦伯继续论述道:大英帝国已经用炮舰将全世界纳入一个自由,至少表面上是自由的贸易中去。

    在整个19世纪,英国商人和兰开夏的工厂主们依靠对棉纺工业的垄断获得了巨大的价值,这些价值积累于英国本土,使这个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富足的国家。

    美国人价值的积累来自于对新世界最肥美土地的垄断,来自于对印第安人生存权的大肆掠夺。

    当全世界的土地业已分配完毕,那么我们所梦想的价值又在何处?

    韦伯并没有明确回答这一问题,他首先赞成了帝国政府对于契约工人的引进,认为工资要求更低而完全能够胜任工作的非洲工人们虽然没有创造价值,但是却可以大幅缩小英国人对优质煤炭资源的垄断优势,在这一过程中,或者是英国的矿工获得了本属于企业主的价值,或者是帝国劳工处的管理者为德国企业创造了价值——他们所具备的能力亦是带有某种垄断特质的,正如德国的军队胜过其他各国的军队那样。

    其次,他认为德国在化学工业和电气工业上的发展是具有极大的优势的,这种优势带有某种垄断的特性。

    他分析说,无论化学还是电气工业都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极高,而全世界只有德国的劳动者最为符合这一要求。1890年,德国的在校高中生为27.5万人,是英国的十倍,他不无戏谑的说:英国2.5万名高中生就读于225所私人学校,阴差阳错的是这些学校被冠以“某某公学”的名字。

    其次,德国垄断了全世界的钾盐供应,这是化学工业十分重要的一项原料;德国还有全欧洲最大的铅锌矿和第二高产的铜矿,对于发展电气工业亦有很大好处。

    再次,德国人的秉性和气质特别适合于这两门学科和工业的发展,理性、坚韧和钻研的精神。

    在书的最后,韦伯预言,随着德国工业的快速发展,英国为了应对来自大陆的竞争者必然会动用某种手段以保护自身的工业。“它或许会提高某些原料的出口关税,或许会开征某些工业品的进口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均是对其竞争者价值的掠夺,当然这也是民族政权的职责所在。因此,我不得不以悲观的心态来看待下一个世纪人类的发展,当垄断和掠夺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普遍现象,那么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无休止的战争和反抗。直到新的霸权的诞生或者新规则的确立。”

    …………………………………………

    这一章涉及某些理论性的东西,写起来很费劲,希望大家喜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