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石油公司 (第3/3页)
争,拥有强大的运输队伍还不足够,拥有丰富的石油储备才是根本,因而,壳牌对其石油的储备和产量极其重视,尤其是在运输距离较近的亚洲。当荷属婆罗洲产油的消息传到伦敦时,塞缪尔立即将外甥麦克派遣到婆罗洲进行考察。但是,麦克在当地考察时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没有经过仔细调查,就很冒失地出高价钱,把东印度公司声称“有油矿”的婆罗洲巴厘巴板的采矿权买了下来。由于轻信麦克没有根据的调查报告,塞缪尔转而将对巴库油田的依赖重心转移到巴厘巴板。这样一来,由于婆罗洲的“油矿”为重油,而重油是很难销售出去的,即便是再经过精炼,也无法变成灯油。塞缪尔只能将少量的重油蒸发成轻油之后,混合从巴库油田进口的灯油才能出售。这一重大的决策错误,使壳牌石油公司到1898年下半年已经濒于倒闭。
历史上,由于美西战争的爆发,标准石油公司运输受限,壳牌公司才得以度过难关。可是本位面,战争还是没影的事。因此塞缪尔度日如年。 与壳牌公司同命相怜的是另外一家根植亚洲的石油公司——荷兰皇家石油公司。 1880年,荷兰人安昆在荷属东印度的苏门答腊地区一个烟草种植园里发现了石油,安昆听说过有关美国宾夕法尼亚石油以及洛克菲勒的故事,于是,他向政府申请开采权,很快就得到政府准许。安昆自己创建了苏门答腊石油公司,并且以其股权做抵押,向巴达维亚的东印度公司银行贷款。安昆申请到贷款之后,就开始尝试开采,但是贷款很快就被花光了。于是他返回了荷兰。想再筹集一笔款子。但是,他在海牙没有找到资金来源,只好又踏上了巴达维亚的土地,向当地银行求援。 同时。公司在石油生产量方面也遇到困境。到1885年。即发现油田的第五个年头。公司在距地22米的油层中终于挖掘出了石油,但日产量仅5桶。荷兰政府为了获得石油采挖技术,甚至曾派遣技师前往宾夕法尼亚盗取技术。但是由于美国人防备严密,盗取技术的计划没有得逞。不久,公司又挖掘出了第2口油井,但日产量也只有5桶,在两年之后,该井的日产量提高到了140桶,但是荷兰政府却出于种种原因,借口资金不足,停止对这些油井的开采了。困境之中,安昆准备放弃继续开采石油的做法,失望地返回荷兰。但是,上帝似乎对他显示了恩惠,就在安昆回国的途中,安昆在船上认识的一位爪哇银行家对安昆的石油公司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愿意继续做那里的石油开采工作。于是,后者与海牙的资本家联合,取得国王威廉三世的特许后,于1890年6月16日成立荷兰皇家石油公司,新公司在阿姆斯特丹上市融资。 尽管如此,资金短缺和技术匮乏一直是困扰新公司的问题,而1897年荷兰皇家石油公司陷入产量危机使情况变得更糟,公司原来开采的几个油田面临枯竭。为解决问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们派出以两个地质学家领衔的考察组去勘探石油资源,这在当时是一个赌博,因为在此之前几乎没有石油公司请过地质学家做顾问,他们被认为是一批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1898年,新的油田终于发现,但公司的资金周转却难以为继。 就在这时,深刻洞悉世界石油市场风云和竞争对手情况的施泰因塔尔,亲自前往伦敦和海牙,以谦卑的姿态和塞缪尔以及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总经理谈判,希望将三家公司合并到一起。 “塞缪尔先生,现在的情况是,我的公司有资金、有油源,有市场,但是缺乏在海外销售灯油的渠道。来自罗马尼亚的石油靠着关税的保护已经挤走了标准石油公司,因此我们的产品在欧洲关税共同体内享有垄断性质的高额利润。问题在于,欧洲需要的是汽油和润滑油,灯油的销量较少。为了销售过剩的灯油,我们需要您的运输船队。”施泰因塔尔和塞缪尔见面后开门见山的说道。 施泰因塔尔的提议正中后者的下怀,由于婆罗洲投资的失败,以及和标准石油公司竞争的噩梦已经让塞缪尔心生退意,虽然标准石油公司也提出了对壳牌的收购,而且开价不低,不过塞缪尔权衡再三,决定将公司并入德意志皇家石油公司,不是出于利润的考虑,纯粹是为了争一口气。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施泰因塔尔也是犹太人。 对于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并购则得到了荷兰政府高层的关照。在欧洲关税同盟建立后,荷兰也有意加入,但是却遭到德国内部的汉堡和不莱梅等北海沿岸港口城市的坚决反对,所以事情始终毫无进展。后者担心荷兰加入同盟后,强大的鹿特丹港口会分走德国西部的货源。 为了加强和德国产业资本的合作,加深德荷两国的经贸往来,荷兰政府有意让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并入德意志石油公司。 1898年圣诞节前夕,新公司正式成立,公司全名德荷皇家壳牌石油公司,总部位于荷兰海牙,其中德国资本占80%,荷兰皇家公司和壳牌公司各占10%。 由于获得了荷兰殖民地的垄断开采权,所以公司年度利润除了给予德国政府20%和德国皇室的5%以外,还要拿出5%交予荷兰政府。 新公司成立后,来自东印度的一批有经验的钻井工人来到罗马尼亚,到1900年,罗马尼亚石油的产量达到300万吨,比两年前增加了4倍,并排挤了来自巴库的石油,彻底垄断了中欧关税同盟区的石油供应。 同时,1900年后,由于燃油锅炉开始在德国海军中大量装备,壳牌在婆罗洲的出产重油的大油田也变得很有价值。 此外,新公司也不断在东印度打出高产油井,到1905年,随着德属西非一口自喷井的出现,德荷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的原油产量在全球市场的份额首次突破了30%。公司在远东、南美、英国等全球各主要市场和标准石油公司展开竞争。 在施泰因塔尔的带领下,这家规模宏大的世界级公司和年轻的德意志帝国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ps:不到7000字一张,求月票支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