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看我表哥 (第2/2页)
南天气已经转热了,这刚过正午时分,人不免犯困。老陈实在忍不住就要先睡一会再说,反正这城门一天进出几十支商队也没几个要他登记税簿收税的。 腐败是一个恶性循环。 当政者觉得税收太少,钱不够自己花,便想升高税率。但商人们有自己的算计,一旦他们觉得税太高挣不到钱,便会想着法子躲避这些税。造成的结果就是税率越高,越收不到税;越收不到税,当政者越提高税率。 这士卒一声没叫醒老陈,便扯着嗓子大声喊了一声:“老陈!” 老陈美梦被搅醒,不由得大为光火,抬眼看到有车队要入城,便拿起税簿要好好跟这群不长眼的算算“帐”。 不等老陈走上前,那士卒已经将名帖扔地上要走了。老陈倒留了个心眼,先瞥了一眼那名帖,看到地上的并非由普通竹木制成的名帖,而是一张比成年男子巴掌略大的纸张书写的名帖。 东汉末年用于书写的材料主要有四种:帛书、纸张、竹简、木板。虽然蔡伦改进造纸术到现在已经九十多年了,纸张使用虽有普及但还远远达不到普遍使用的程度,因此主流的书写用具还是竹简。帛书是在昂贵的白色丝绢上书写,仅限达官贵族使用。因为纸张质量还是较差的原因,为了避免破损扯烂有时候还会将纸粘在布帛上书写。而一般无法用其他三种书写的情况下才会用木板书写。 说回名帖,这个时代也叫名刺,一般还是由竹木制成的,毕竟这玩意说白了就是名片,见到要打交道的人就要发一个。这年代纸贵,一般人还真舍不得花钱买纸张用作名片,用竹片也就行了,而且送给别人还容易保存。 但是随着纸张的流行和造纸技术的突飞猛进,已有很多上流人士更愿意用纸质名刺,原因无他,方便携带啊!谁也不想出门兜里没几个钱,腰里竹木片却晃荡响个不停吧!于是这种纸质名刺先在附庸风雅的文士间流行。
老陈心里犯起了嘀咕,心里骂道这王大头这次不会又冲撞了哪家大人了吧,自己可不像他一样有个jiejie的表妹是刘太守的第七房小妾。凡事小心为上,不妨看看再说。 于是老陈捡起了那名帖,当老陈看清上面所书之人,大热天的却是立马流下了冷汗。赶忙一把拉回那名要走的士卒,双手向那年轻人奉上名帖,恭敬道:“原来是刘功曹家的亲戚故友,方才这厮不识字冲撞了大人,莫怪莫怪!” 那士卒瞪大了眼,看着老陈双手高举的名刺,但还是认不出来纸上面写的任何一个字。但他也不傻,税吏都躬身拱手了,自己跟着做绝对没错。于是懒懒散散抬手拱了拱,做了个样子。 那年轻人仪表堂堂,气量也不是一般的大,无视了那冒失士卒,也并不生气被拦在城门口。 只是看了一眼沾了土的名帖后,并没有伸手拿回,只道:“既然如此,我可进城看望我堂兄罢?” “当然当然”税吏立马侧身摆出一副请的姿势。 年轻人便继续牵马前行,而这年轻人身旁的另一人走过城门的时候,从怀里掏出一吊钱,扔给那税吏。 那士卒看到赏钱,立马冲到马队前面帮忙吆喝着驱散行人帮马车通过,一边驱赶着过路行人一边谄媚看着刚才掏赏钱的年轻人。那年轻人也不含糊,立马甩出了半吊钱。 那士卒眉开眼笑,先将半吊钱揣进怀里。等这一行十人进了城,立马凑到税吏旁边伸出手。 老陈没好气道:“作甚?” 王大头:“你说作甚,我可都看见了,别想私吞!” 老陈冷冷道:“这是人家赏我这税吏的,关你这大头兵什么事!” 王大头:“不是我喊你,你能收钱?再说这钱也不是给我,是要孝敬我们门侯的!” 老陈怒道:“这次不是我老陈,你怕是刚才被一剑砍了我看着庐江城都没几个人说不字!刘功曹的名刺你小子都敢往地上扔,真是不知死活!” 王大头满不在乎:“我管他是哪个天王老子,那字认得我我不认得它,我就认钱!拿来!” 老陈被这无赖气得直抖,拿出那一吊钱,扯出一部分直接往地上一扔。 王大头见钱眼开,忙不矢地伏地就去捡,这钱孝敬什么门侯啊,门侯昨晚又娶了一房小妾,今天到现在还没起床呢! 王大头趴在地上还没捡几个钱,忽然铜钱就被一只脚踩住了,王大头顿时恼怒起来,这世上还有人敢挡我的财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