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说服太后 (第2/3页)
上定下的,一旦开海,是不是会有些不妥张嫣有些为难地说道。 太后,您这话不对了。在成祖时期,成祖曾派郑和七下西洋,我大明海事极为繁荣。海运昌盛,国库也跟着充盈,成祖还能拿出足够的银子修长城,编著永乐大典。后期禁海,只是因为倭寇作乱,才行无奈之举。眼下四海升平,再无倭寇,解除海禁,进行远洋贸易,正是时机。岳肃说道。 也对呀听了岳肃的话,张嫣顿时觉得茅塞顿开,认为岳肃的话没错,没有了倭寇,开海似乎也没什么不妥。于是,张嫣又道:岳卿,这件事,你们内阁票拟一下,如果认为可行,皇上就准了。 臣遵旨。岳肃微一欠身,随后说道:皇上太后,臣还有一桩事,想要奏请。 卿家有什么事就说吧。张嫣说道。 臣想说的事,是关于藩王封地的事情。岳肃说道。 关于藩王封地的事张嫣沉吟一声,说道:是呀,这藩王封地的事,确实叫人头疼,前些日子,福王还上本,请朝廷还他家土地。当初一句从缓,结果一拖就拖到现在。爱卿呀,你看看能不能划些土地出来,先还给福王,省得他三天两头的上折子。 原来,当初福王的土地,太后的一句以后再说,岳大人真就以后再说了。而且,这个以后还是无限期搁置,距离剿灭流寇,一年半都过去了,岳肃都没提过归还福王土地的事。福王隔一段时间就上折子,太后也是三番两次找岳肃提及此事,岳肃是能拖就拖,一直拖到现在。 今天岳肃提及藩王土地,张嫣还以为岳肃说的是福王这事呢。 太后,现在臣倒是想拨些土地还给福王,可是天下的土地,尽皆有主,一旦强行没收百姓的土地,搞不好会掀起什么轩然大波,要是再行造反,好不容易安定的天下,不就又乱了。臣曾联系了一些勋贵,想从他们手中购买土地,还给福王,可是那些勋贵都不愿意出卖自己的土地,那臣也没有办法呀。岳肃故作为难地说道。 岳卿,那以前的土地,不也都有主了,可列祖列宗不都能够将土地赏给藩王么。怎么到了现在,反而不行了呢张嫣嘴上客气,心中却极为不悦。 事情却是这样,可就是因为历代皇上总是把土地赏给藩王,令百姓手中没有了土地。百姓没有土地耕种,那他们吃什么,迫于无奈,只有铤而走险。前些年流寇作乱,皇上和太后也不是不知道,要是百姓能够衣食无忧,他们会揭竿而起么 这 岳肃轻描淡写的一番话,令张嫣是哑口无言,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来,这这不是因为天下大旱连年失收才造成的么 是天下大旱连年失收,但太后您可知道,李自成在打破洛阳之后,在福王府中搜出了多少粮食。粮食多了,可以用堆积如山来形容,不少粮食都已经发霉了,哪怕这样,剩余的粮食都够李自成那几十万兵马三年的粮饷。李自成的兵马有近四十万众,福王家里的粮食够四十万兵马吃三年的,这得是多少。倘若当初,福王肯拿出粮食,赈济灾民,会落到最后被流寇给吃了的下场么岳肃语重心长地说道。 这岳肃话中的含义,张嫣是明白的,若非藩王为富不仁,当初肯拿出粮食赈灾,乱子绝不会闹得那么大,以至于险些难以收拾。沉吟半晌,张嫣才道:卿家说的道理,哀家是懂的,可是福王的土地,终究是神宗皇上赏的,现在不还给他,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呀。 臣今天想对皇上和太后说的就是这件事。藩王为富不仁,占有大量土地,收获大量粮食,国难之时,却不挺身而出,致使最后身首异处,家里的粮食都给流寇做了军饷。反观朝廷,国库空虚,京城米贵,就连供应前线的粮食,都要通过商人的捐助以及同商人合作才能得到。如果说,朝廷有一份自己的土地,自己存粮,连年储备,防止天灾,并充分的抑制粮价,会出现这等事情吗岳肃再次反问道。 这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的土地都是皇上的,又有什么自己的土地一说。张嫣说道。 话是这么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是皇上和太后也不是没有看到,流寇作乱之时,粮价持续上涨,连官员无力购买,朝廷连供应大军的粮食都要商人资助,这还能够叫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吗天下的土地,不是在藩王手中,就是在富户地主手中,这些人大多都枉顾君恩,在国难之时,不与朝廷同心协力也就罢了,还大发国难之财。如果朝廷还任而纵之,几十年后,再有此类事情发生,那又该当如何 岳肃的这一番话,彻底让张嫣不知该怎么作答了。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流寇作乱的时候,朝廷想弄点粮都困难,北京城的米价都让低级官员买不起,更别说是百姓。最为可气的是,连朝廷中伯爵,在国难之时,也不和站在一起,第一个想着发国难财。要是长此以往,谁能保证将来会是个什么样子。岳肃说的没有错,可是,这些事情都已成事实,想要改变,似乎也不太可能呀。 卿家,你说一点也没错,但现在已经这样,这些都是祖制,也不可能说改就给改了呀。一旦有所改变,天下还不得大乱。张嫣为难地说道:还有,就是眼前福王封地的事,卿家难道还有别的法子吗要是再拖,朝廷也实在说不过去了。 陛下太后,臣倒是有一个法子,可以解决福王封地的事,不止是福王的封地,臣甚至在想,要是能把所有藩王土地全部收回,以后收成的粮食,全都进入国库,那朝廷以后就再也不会因为粮食的事而犯难了。岳肃说道。 啊一听这话,张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