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九章 逐鹿中原 第九节 (第2/2页)
如果这支船队就是冀州运粮到幽州的船队,它怎么会突然出现在黄河?难道是为了给正在攻打河南的北疆军运送粮食?这个答案显然经不起推敲,因为要给攻击河南的北疆军运送粮食,从冀州的邯郸,邺城方向运送就可以了,无需千里迢迢,从渤海用船送到河南。 夏侯渊联想到近期北疆军斥候渡河南下探查的人越来越多,而自己的斥候却很难越过黄河渗透到对方一百里外的地方,心里顿时警觉起来。难道北疆军要攻打兖州?但攻打兖州,北疆军有必要如此明目张胆、兴师动众地征调海运船队?两地之间不过隔着一条黄河而已,即使北疆军要渡河作战,也用不到调用一千多艘大海船到战场。 夏侯渊想不明白,随即赶到黄河岸边亲自查看。 一只只大船张满了风帆,快速行驶在波涛汹涌的河面上。 船夫的号子整齐划一,巨大的叫声随风而散,站在岸边都能清晰地听到那雄浑的吼声。大船两侧,上百只木桨上下翻飞,掀起阵阵浪花。 夏侯渊带着一队铁骑冲上大堤,勒马停下,手中马鞭直指前方,“吴雄的军队可有调动迹象?” 王忠喘了几口粗气,连连摇头,“东武阳方向没有任何动静。” “这几天斥候可曾渡河探查?”夏侯渊大声问道。 “去了几个人,但一个都没回来。”王忠连连摇头。 纂侯渊脸色一变,怒声说道:“既然没人回来,你怎么知道吴雄还在东武阳?” “大人,北疆军对黄河封锁很严,五里就有一个烽屯,斥候们很难上岸。即使到了对岸,也很难深入到东武阳、阳平一带。那里是北疆军的东武阳大营,从老人到小孩,看到陌生人就盘问,斥候很难探查到什么消息。”王忠无奈地说道,“大人,这些情况你也清楚。我们要想得到北疆军的消息,依靠斥候的探查根本不行。” 夏侯渊浓眉一皱,手中的马鞭顿时举了起来。 “大人,吴雄的大军的确还在东武阳。”王忠的脑袋下意识地缩了一下,双手一个劲地乱摇,“前几天,有个斥候侥幸跑到谷陇聚,发现那里有很多从外地赶来的民夫,听说要在东武阳一带的黄河北岸修建烽火台。”
“多少民夫?” “据说有数万人,临时帐篷都有上千个。”王忠说道,“那一天,吴雄正好去谷陇聚调集民夫,所以……” 夏侯渊隐隐约约感到一丝不安。春耕已经开始,河北这时候不抓紧时间抢种,却征调民夫赶到东武阳修缮城池,筑建烽火台,太反常了。 “大人,船队正在靠岸。”亲卫骑的队率突然喊了起来,“船队停下来了。” 夏侯渊心中一窒,不由自主地抬头看向天空。太阳距离西山还有很远一段距离,黄昏未到,船队为何靠岸?难道这是船队的终点?船中所载的会不会是北疆军的主力?夏侯渊被自己这个奇怪的想法吓了一跳。 司马懿在一帮亲卫的簇拥下,说说笑笑走上了堤岸。 “还是站在土地上踏实。”他双脚站在土地上,用力剁了几下,“在船上待长了,才知道脚踏实地的好处。” 北军中候吴叶站在渡口前,笑容满面,“仲达,你来迟了。” 可马懿连连拱手,“我们日夜兼程,一天都没歇,这样还迟了?你们何时到的?” “不迟,不迟,只是诸位大人心急如焚,度日如年,发点牢sao罢了。”吴叶大笑,“我们昨天晚上到的。麴大人说,你今天要是没按预定时间赶到,他要打断你的腿……” “侥幸,侥幸……”可马懿笑着问道,“几位大人都到了?” 吴叶摇摇头,压低声音说道:“赵云将军的铁骑明天下午到达东武阳。” “大将军在哪?”司马懿随口问道。 “我也不知道。”吴叶扶着司马懿跳到马上,非常兴奋地说道,“你一来,大战就开始了。我们明天架好船桥,后天就可以南下中原了。” 司马懿看看人声鼎沸的渡口,笑着警告道,“当心泄密,脑袋会掉的。” 兖州东郡,黄河北岸,夷仪聚。 大将军李弘坐在大树下,和阎柔、卫峻、杨明、大单于刘豹等将领随意笑谈。几个单于庭的大当户,大都尉因为听不懂大汉话,需要刘豹、杨明给他们解释。几个人坐在一起,又是比划又是叽哩咕噜说个没完,笑声不断。 远处,三万铁骑将士散布在数里长的河边上,正在扎营。 “此处距离茌平大约八十里。”李弘用马鞭在地上划了一个简单的地形图,“我们向东急驰八十里,然后渡河攻克茌平、临邑,随后我们直接杀进东平国。在东平国我们不能耽误太长时间,以免丧失攻占昌邑的时机。” “时间如果不够,我们可以不打任城国。”阎柔说道,“到了昌邑后,我们只要分出一部铁骑保护粮道,防止任城国的军队从侧翼威胁即可。” 几个人正在议论着,快马飞驰而至。 吕布送来消息。魏延已率船队靠岸,明天架桥,后天过河。 “仲达、文长这两小子好厉害,时间算得半分不差。”阎柔脱口赞道。 “我们来早了,大军屯驻在一百多里长的河边,容易暴露,所以船队到达的时间和各部军队到达的时间最好能在同一天。”李弘笑道,“敌人迟一天知道我们的目的,我们就能多一天时间横扫中原。” “传令……”李弘站了起来,“明天各部大军全部赶到预定渡河地点。” “不再隐瞒大军踪迹了?”杨明问道。 “没有必要了。”李弘摇摇手,“急告田畴、陈宫、可马懿、魏延四位大人,立即开始架桥。” 小提示:按回车键返回书目,按←键返回上一页,按→键进入下一页。 读大汉帝国风云录,请记好我们的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