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冢随录Ⅰ:生事如转蓬_第十八章 以手抚膺坐长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八章 以手抚膺坐长叹 (第2/2页)

号,然后挥袖指了指另外两个人,“这一位是韦家的长老,也是贫僧的恩师,曾桂芬曾老师,那一位则是老师的嫡长孙,叫韦裁庸,不过我们都叫他二柱子。”

    二柱子大大咧咧一抱拳,“刚才抱歉打晕你了。你要是觉得亏,可以打俺一下,俺绝不还手。”曾桂芬斜眼瞪了二柱子一眼,二柱子赶紧闭上嘴,挠着头嘿嘿傻笑。

    “我这位贤侄憨厚了点,不过人是好人。至于曾老师,有机会你可以去听听她的含灯大鼓,那可是河北一绝,那嗓子……唔,刚才你也见识到了吧?”彼得和尚忙着介绍道。

    曾桂芬摆摆手示意谦逊,“其实太白之诗,有许多都不拘格律。倘若你选了《飞龙引》或者《蜀道难》,只怕我未必会制得住呢。”

    怪不得她嗓子如此嘹亮,原来竟然是个唱大鼓的。罗中夏暗暗称奇,同时警惕心也大起,他们这一伙人果然是韦家的,不知跟韦势然有什么干系。

    “我们介绍完了,不知罗先生你是否方便说说自己的情况?

    彼得和尚用词遣句都很讲究,好似是在跟罗中夏商量着来,而不是审问。

    “罗中夏,华夏大学大二学生。”他干巴巴地回答。这个答案显然不能让他们满意,曾桂芬抬手示意彼得和尚先不要追问,自己开门见山:

    “罗先生,你知道你体内是青莲遗笔吗?”

    罗中夏撇撇嘴,不屑道:“那又如何?”他这种弃之如履的态度让曾桂芬、彼得和尚一愣。彼得和尚奇道:“看起来,你并不知道身上这管青莲遗笔的意义有多重大。”

    “我是不知道,也没兴趣知道,你们若能收得走,尽管来拿就是。”他有恃无恐。

    彼得和尚摇了摇头,叹道:“人笔相融,取出笔来,就等于抽走了魂魄。难道让我们杀了你吗?”

    罗中夏心想狐狸尾巴总算露出来了,冷笑道:“杀了我是容易,只怕到时候青莲遗笔逍遥而去,大家人财两空。

    彼得和尚怜悯地看了他一眼,轻声道:“罗先生,你可知这是哪里?”

    “你们带我来的,我怎么知道?”

    “不是我们要带你来,而是Miss秦要带你来。我们只是顺藤摸瓜找到此处而已。”彼得和尚笑了笑,“这里是法源寺。”

    “法源寺?”

    罗中夏再次环顾四周,这里确实有几分古刹的感觉。只是他记得这庙如今已经改成了佛教图书馆,不知道这三个人把自己擒来这里,有什么特别用意。

    “你就不怕旁人知道吗?这里可是中国佛教协会的所在。”

    彼得和尚淡淡摇了摇头,“我自有办法让他们觉察不到,何况此地是碑石之地,大半夜的谁也不会来的。”他伸出食指,以指划圈,把方圆十几米内都笼罩在一层淡薄的气息之中,然后说道:

    “法源寺本叫悯忠寺,本是唐太宗为战死在高丽的唐军将士所设,取怜悯忠良之意。之后历代风云轮转,宋时的宋钦宗,谢枋得,元时的张翥,明时的袁崇焕,都曾与此寺有过牵连,民国时甚至一度是停灵之所,无数孤魂怨灵都经此地而堕轮回,无不怀着嗟叹怨愤之情。千年积淀下来,就让这寺中天然带着悲怆阴郁的气息。”

    他一拍石碑,烛光自行大炽,罗中夏看到碑上的文字清晰了几分,那是一首律诗:

    百级危梯溯碧空,凭栏浩浩纳长风。

    金银宫阙诸天上,锦绣山川一气中。

    事往前朝人自老,魂来沧海鬼为雄。

    只怜春色城南苑,寂寞余花落旧红。

    诗意苍凉,语气愁郁。落款是蜕庵先生。

    “你想表达什么?这种话你该去对文物局的去说。”罗中夏不知蜕庵先生就是张翥,冷淡地反问。

    “钦宗、谢枋得怀亡国之痛,张翥感时局之殇,袁崇焕更有沉冤啖rou之怨。就算是整个华夏历史上,这几个人的哀伤怨痛都是至情至深。是以整个京城,要属此地沉怨最甚。”彼得和尚说到这里,镜片后的目光一凛,“笔灵是灵性之物,对于情绪最为敏感。太白之笔性情飘逸,到了此地必为忧愤的重灵所羁绊,不能一意任行——就好像是蚊虫落入松脂一样。”

    “难道说……”

    “不错,Miss秦显然是打算把你带来这里杀掉,然后借重灵之气粘住脱离了宿主的太白遗笔,然后从容收之。”

    罗中夏听了以后,面色一变。难怪自己一来到这里,就觉得胸中憋闷,原来是另有原因。如果他们所言属实,那现在自己就处于绝大的危险中。只消他们动手杀掉罗中夏,青莲遗笔唾手可得。

    彼得和尚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不由呵呵笑道:“罗先生你过虑了,我们韦家不是那等下作之人,否则我们早就动手了,何苦跟你在这里白费唇舌?”

    “那……你们究竟是什么人,跟秦宜到底是什么关系?”

    彼得和尚与曾桂芬对视一眼,曾桂芬道:

    “如果我们告诉罗先生我们韦家与秦宜之事,你是否愿意也把青莲遗笔的来历告诉我们?”

    “好吧……”罗中夏勉强同意了这个提议。他怕万一再推三阻四惹恼了这伙人,不一定会发生什么事。

    “在我讲之前,可否让我感受一下,那支青莲遗笔?”曾桂芬道。罗中夏看这老太太神态诚恳,不似作伪,于是把手伸了过去。曾桂芬的双手微微发颤,她小心地握着罗中夏的手,仿佛虔诚的基督徒亲吻教皇的手背。罗中夏微一运笔力,青莲轻轻绽放,一股奇异的温软感觉顺着罗中夏的手传到曾桂芬身上。这老太太如被雷击,僵在原地,五官沉醉。过了半晌,她才重新睁开眼睛,双眸放光。

    “是了,是了,这就是太白遗风呵!”

    罗中夏把手缩了回去,曾桂芬点点头,右手习惯性地敲了一下并不存在的大鼓,左手食指拇指相接。二柱子和彼得和尚袖手恭敬而立。她圆润的声音娓娓传来,在寂静夜色中显得格外清澈。

    “韦氏的来历,我想罗先生你也是知道的。其实我们韦氏传到今日,开枝散叶,宗族也颇为繁盛,但真正握有笔灵之秘的,却只有正房这一系。时局纷乱,人心又难测,万一哪个不肖子孙拿着灵笔出去招摇,早晚会给整个家族带来灾难。所以韦家除了正房和诸房房长以外的绝大多数族人,也都不知道和笔冢之间的渊源。正房一直秉承韬光养晦之策,尽量低调,与世无争。”

    曾桂芬这时声音略有些高抬:“三十年前,韦家正房族长韦通肃的长孙韦情刚响应国家号召,参与上山下乡的运动,去了安徽当涂一个叫龙山桥的镇子。同行的有十几个从全国各地来的青年,其中有一个叫秦波的上海姑娘。大少爷写信回来的时候,总是提到她,族里很快就发现字里行间真情流露。”她言谈之间,竟然有些怀念的神色,“大少爷”三个字喊得十分慈爱。

    “时代已经不同,韦家对‘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也不那么重视——不过韦家身负笔冢之秘,大少爷又是正房长孙,择偶不得不慎。因此韦氏中特意派了大少爷的一个远房叔父前往龙山桥镇,以探亲的名义去暗中考察一下。”

    “这故事听起来真《故事会》。”罗中夏暗自嘟囔。

    曾桂芬继续讲道:“韦势然去了当涂以后……”

    “等一等!你说谁?”罗中夏猛然间听到这个名字,仿佛神经被抽了一鞭子。

    “韦势然,就是大少爷的那个远方叔父。”曾桂芬迷惑不解地反问,“你认识他?”

    “岂止认识……”罗中夏苦笑道,指了指自己胸口,“我这支青莲笔,就是拜他所赐啊。”

    他再一看,曾桂芬和彼得和尚的脸色已经变得如蒙死灰,难看之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