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冢随录Ⅰ:生事如转蓬_后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记 (第1/1页)

    后记

    文人向来文弱,写这篇东西,无非只是想证明,其实文人也能打——当然稿费也是一个动力,但这似乎不该在后记里写出来……

    文人没有武器,文人的武器就只有笔,于是顺理成章就想到了“炼笔成精”。不过这个点子并不新鲜,远有《后西游记》,近有《阴阳学堂》,都提及类似的创意。我所能做的,就是站在大大们的肩上,努力挖掘出一点新鲜东西,并尽量不让自己摔下去。

    有了创意,其实还远远不够,创意和成篇之间还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要知道,早在18世纪瓦特就洞悉了蒸气动力的原理,但一直要到1814年史蒂文森才发明出了蒸气机车。

    最重要的其实是文化底蕴。毛笔承载了太过丰富的中华文化,对于我这样一个大学快毕业才第一次摸《论语》的家伙来说,挑战中华传统文化实在是一件不自量力的事情。我曾经恭敬地把初稿拿给两位颇有学问的朋友审阅,然后……

    “有没有关于文化方面的硬伤?”

    “如果说每一个硬伤就是个漏洞的话……”他轻松地掂量了一下U盘,“那你这篇文章就是个网兜儿。”

    我默默地转向另外一位朋友:“您觉得行文中有没有露出我不学无术的马脚?”

    “露出来的不是马脚,是乌贼的触手。”他神情自然地回答,还唯恐我不理解,特意找了一张乌贼的照片,里面乌贼挥舞着无数触手,快乐地追逐着鱼儿。

    哎,哎,不说了,不说了,另外聊些风雅的。

    按照笔冢的世界观,每一个写文的人理论上都是可以炼出笔来的:大角先生炼出来的笔,笔毫一定黑白参半,充满魔性魅力;夏笳的话,炼出来的一定是一支妖精笔,古灵精怪;今何在公毫无疑问炼出来的是猴子笔,而且是孙猴子在如来中指大书“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的那支毫毛变的笔;我那如她哥哥一般聪明可爱的meimei萧如瑟应该可以炼出许多笔,比如胡猪服人笔、妖言惑众笔,这要取决于她当天的心情。

    至于江公讳南,我猜想无论是什么笔,他炼出来都一定是半截儿的。

    我自己吗……炼出一个101标准键盘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吧。

    再后记

    文学界夸奖别人,常说“文笔”如何。文笔文笔,意如其字,这文和笔是不分家的。中国多少文化,大部分是要靠这一管笔来抒发传承的。对于文人来说,一管笔大概是他最好的象征了。

    这是一篇用笔打架的小说,如果说本文有什么灵感上的源头,那么最早可以追溯到《后西游记》。《后西游记》里有一个文明天王,手里就有这么一杆文笔,能长能短,十分厉害。倘若被这文笔砸到,就连孙小圣这样的英雄豪杰也动弹不得,反倒是唐长老那样颇通文墨的,才能略微活动些。最后揭破谜底,原来这支文笔,竟是孔子当年用过的春秋笔,那文明天王不过是当日被孔子看到的一只麒麟罢了,偷了孔子的春秋笔下凡作乱,最后亏了文曲星下凡收了笔去,这才除了妖。

    我非常喜欢这故事。作者设定得极巧妙,他把整个中华文化那点事儿具象化了……嗯,这句话说得太深奥了,应该说作者把中华文化给“妖怪”化了,文笔也成了能压人的宝物,这样的思路,着实让人欣喜。说句题外话,我一直认为《后西游记》的艺术成就甚至还比《西游记》高些,里面讽喻时事更透彻、更巧妙,尤其是不老婆婆的玉火钳……各位读者可以自行去参阅,这里就不赘述了。

    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词来说,这篇《笔冢》也算得上是向“文明天王”的一次致敬,而且还顺着它的思路发挥下去,网罗了历朝历代的文人精英们,把他们的才情全都具象化了出来。俗话说“文无第一”,意思是文章的好坏是难以比较出个结果的。现在既然他们的才能都被具象化了,那么拉出来放对厮杀一较长短,一定很有意思。通常文人都是不能武的,如今让他们武上一回,也算得上是个创作上的尝试。

    看到这里,大概国学爱好者们都已经气坏了吧?花了这许多心思召集了这么多文人sao客,居然只是为了写一篇奇不奇、玄不玄的幻想小说,让他们像一群村野莽夫一般互相打来打去,这可真有点焚琴煮鹤的感觉,成什么体统!希望列位大师在天之灵,能够原谅我的不敬。

    “笔冢”这个名字,来源于怀素与智永的退笔冢,是用来埋藏所有用废了的笔头,算得上是文化史上的一段逸事。这两个人背后的故事都大有八卦可挖,不过考虑到这两位在接下来的故事里将会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此我就先不剧透给各位读者怀素其实没死了。

    最后要说的是,小榕在结尾留下的那首诗,是集自《全清诗》的句子,不是我写的。如果读者觉得写得很烂,也丝毫不奇怪。清人作诗呆板,没什么出奇之处,唯一的好处是从不出律,集起来倒也容易,只是太欠缺灵气了——但好歹比我写的强百倍,于是便用了,免得我献丑一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