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九九章 印度神教 (第1/2页)
第二九九章印度神教 “印度神教”叶余疑惑地看着苗人王,后者听后点了点头道:“是的,印度神教在印度周边地区的地位就如同西方血族聚集区的光明教廷一般超然” 看着叶余惊讶的表情,苗人王笑了笑,暗道:“看来实力强不代表知识广,有一句话说的可真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自己这半生可是执行过不少特殊任务,也去过不少地方,所以自己的见识与见闻不能说是组里第一人却也差不多了。” 看到叶余微微急切的眼神,苗人王语气顿了顿,掩饰了自己心里刚刚的小得意,开始解说了起来。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 而它也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约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也被称为神教。 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创立的婆罗门教,公元8世纪左右,商羯罗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发展成为印度教。该教综合了多种信仰,非常复杂。 德里苏丹国时期,伊斯兰教传入了印度。英国殖民后,将英属印度分为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 印度教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但也有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即所谓的“种姓制度”。这种制度的典型特征是:社会分隔、等级制度、饮食与社交限制、不同集团具有不同的世俗和宗教权利、职业世袭以及内婚制和顺婚制即高等种姓的男子可娶较低种姓的女子,反之则被视为大逆不道。 印度教的宗教仪式相当繁复。一个正统的印度教徒一生中要经过家庭祭祀和公共祭祀的16种圣礼。 而印度远古的宗教形态在印度河文明约公元前2500年至1750年左右的一些遗址中能有所发现。 在这一文明的遗址中,可以见到许多神的雕像。但就文献来说,现存印度最古老的有关材料是吠陀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800年左右。 吠陀的最初形态是印度上古先民口头创作的一大批赞歌或祭词等。这之中包含大量宗教方面的内容。吠陀赞歌等中记述了当时印度人的种种宗教观念,如关于神的观念,关于超人或超自然的种种神奇力量的想象,关于祭祀等行为能给人们带来结果的信念等等。 这类观念最初是分散的,形态是多样的。但后来逐步形成了影响较大的宗教派别的思想。这就是婆罗门教的思想。 婆罗门教的基本观念是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这一宗教并无最初的创教者或祖师。它是在吠陀中大量提及的宗教祭祀的基础上形成的。 印度古代很早就形成了种姓制的社会阶层形态,人们的身份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从事的职业的类别。 从事祭祀的人在印度很多,主持这种活动的人通常被称为婆罗门祭司。 祭祀活动被认为能够对人产生重要的影响,带来好的或不好的结果,是万能的,因而被赋予很高的地位。 记述祭祀的最初主要文献吠陀自然也被认为是圣典。 而主持祭祀的人婆罗门祭司也就因而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认为在社会各阶层中是至上的。 婆罗门教主要反映了婆罗门种姓阶层的利益和思想。在印度思想界通常占有主导地位。这种情况在印度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婆罗门教后来转变为印度教,发展到近代。依然是印度思想界的主流宗教派别。 婆罗门教的哲学思想或核心理论是在奥义书时期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明确提出的。 如梵我同一的思想、轮回解脱的理论等都是在奥义书中得到重要阐述的。 奥义书的思想不仅对婆罗门教后来的哲学派别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婆罗门教派别之外的其他宗教派别也有影响。 如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印度思想界呈现出一种极为活跃的情形,进入了一个各类思潮蓬勃兴起和争鸣的历史阶段。 在此时的印度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很强的新思潮。新思潮也称为沙门思潮,它主要指当时出现的一批反婆罗门教或非婆罗门教的思想。 新思潮的种类极多。有些材料说有数百种,有些材料说有数十种。但在众多的新思潮中,后来得到持久发展并对印度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佛教、耆那教uaina和顺世论lokqyata这三个派别。 这之中顺世论是反各种宗教的哲学派别,而佛教和耆那教则是非婆罗门教的宗教派别。佛教是在批判和吸收改造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形成的。大约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 佛教在印度产生后经过了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早期佛教公元前6世纪中至公元前4世纪末、小乘部派佛教主要形成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后2世纪中、大乘佛教的主要形成和发展时期公元1世纪左右至公元7世纪左右、后期佛教时期公元7世纪至公元13世纪。佛教后来成为世界性的影响较大的宗教。但在印度本土,它并不是影响最大的宗教,而且后来在印度本土衰落。佛教的理论极为丰富,它和婆罗门教都探讨灭苦的方法,都有轮回与解脱的理论,思维方式也有不少相近之处。但早期佛教强调缘起的理论,认为事物是因缘和合的。否定有一个不变的实体,主张无常。这是它与婆罗门教的主要不同。耆那教的产生时间与佛教的产生时间接近,理论上也与早期佛教的某些观念相似。此教重视对世间万有构成要素的分析,也讲轮回与解脱的理论,但具体内容与婆罗门教有差别,不承认婆罗门教主张的那种不变实体“梵”。 在公元4世纪至公元9世纪。婆罗门教有不少重要变化,开始逐步演化为印度教或“新婆罗门教”。从4世纪开始,婆罗门教大量吸收一些当时也已很发达的其他宗教及印度民间信仰的成分,对自身进行了许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