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国之一朝奋起_西藏的拉达克地区是怎么落入印度之手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西藏的拉达克地区是怎么落入印度之手的 (第2/2页)

藏代本(官名,藏语音译,意为箭官)比喜赴前线组织抵抗,但由于路途遥远,救援不及,道格拉军仍攻陷了西藏阿里地方长官噶本驻地噶大克,大肆杀戮掠夺。同年8月,孟保先后共派出2300名兵丁奔赴前线。

    据朱维群主编的《中国西藏》视点丛书中的《西藏史话》,孟保还将从内地运来的22门“劈山大炮”交藏军使用。道格拉军得知藏军准备反攻,送信约和,但要求获得战争赔款,被孟保拒绝。在**额尔德尼等西藏上层人士的动员下,西藏各阶层积极行动,不畏艰险,赶在大雪封山之前,将粮饷运到前线,创造了后勤史上的奇迹(直到当代,拉萨到阿里的公路都不能全年通车)。

    4.藏军英勇抗敌,打死侵略军主帅

    1841年冬,藏军冒着风雪严寒,发动反击,接连取胜。12月11日至14日,双方决战于多玉,森巴侵略军主帅瓦齐尔佐尔阿弗尔·辛格被藏军火绳枪射中后滚落马下,勇敢的藏军士兵用长矛将其刺死,6000多人的道格拉军全线崩溃,只有1500人逃脱。

    到1842年3月,藏军收复了全部阿里地区。据孟保向道光皇帝奏报,藏军击毙侵略者军官40多名,俘虏道格拉兵和被逼参战的拉达克兵共836名。这些俘虏大多不愿返回,其子孙今天仍居西藏。

    1842年4月,比喜(又译笔喜)统帅的藏军推进至拉达克首府列城,拉达克人民发动起义配合藏军,并通过西藏地方提出回归中国,表示“情愿各防边界,协力堵御”。但是,古拉伯·辛格派和其宗主锡克王国都派出重兵,双方死伤惨重,藏军退到班公湖南的咙沃,事后双方都声称自己获胜。

    5.中国从未承认拉达克属于英属印度

    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署《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主战场的战事宣告结束。

    1842年9月17日,西藏地方政府噶伦(总办西藏行政事务,受驻藏大臣及*喇嘛管辖)索康、藏军代本比喜与道格拉代表在列城达成停战协议。

    协议要点为:

    1.双方停战,各自维持旧有边界,承诺不使用武力改变;2.双方按战前办法进行贸易;3.拉达克王的王后和两个王兄弟从西藏回到拉达克,拉达克照旧向西藏朝贡。

    这一协议,使得西藏地方政府未能将道格拉人逐出拉达克,失去了对拉达克的实际控制,仅维持了拉达克照旧“年贡”的虚名,为以后英国直接侵略拉达克留下可乘之机。

    但西藏地方政府也未正式承认拉达克归道格拉人管辖。需要指出的是,该协议签字的双方代表仅是各自国家地方当局的代表,而且没有得到各自中央政府的批准,因此,它只是表示互不侵犯的停战协定,而不是划分边界的条约。

    而且,所谓维持旧有边界,指的是西藏地方政府直接管辖的阿里地区,与作为中国西藏藩属的拉达克王辖区之间的中国内部的行政边界。

    道格拉与锡克人的军事力量在侵略拉达克和阿里的过程中受到削弱。英国利用这一机会,于1845发动对锡克王国的战争,古拉伯·辛格统治的克什米尔,在1846年被划为英属印度的土邦。

    接下来,英国就想继承道格拉的侵略遗产,通过与中国签署正式条约的形式,把对拉达克的“保护关系”合法化,并废除拉达克向中国西藏的朝贡制度。

    1846年,英属印度总督哈定通过第二任香港总督德庇时,向清朝两广总督耆英转呈了要求划界通商谈判的提议。

    同时,当时的驻藏大臣琦善也收到了哈定通过边境头人和西藏地方政府转交的内容相同的信件。哈定在信中说,他希望中国西藏地方当局派遣官员,一起划定英国所属克什米尔与西藏的边界。

    1847年2月11日,道光帝降旨,指示琦善:与英国的关系,以现有条约(即《南京条约》)为准,其余一切拒绝,维持西藏、拉达克旧界,不与英方划界;对英交涉由耆英在广东统一办理。

    耆英随即以“西藏本有定界,毋庸再勘”,驳回英国要求。但英国竟然单方面组织了划界委员会,在没有征得中国西藏和克什米尔土邦同意的情况下,以“分水岭原则”,划出了若干点,就草草收场,这条所谓边界线是非法的、无效的。

    清廷拒绝与英国划界,避免了中国领土主权的损失。几十年后,英国在藏南地区故伎重演,以“分水岭原则”抛出了“麦克马洪线”。

    此后的历届中国政府,从未正式承认过拉达克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

    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后,双方就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爆发战争,战后印度控制了拉达克。印方曾声称,中印边界西段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划定,遭到中国方面的驳斥。直到今天,中印边界西段问题仍悬而未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