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系统_秦汉时期的货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秦汉时期的货币 (第3/4页)

需要的大量矿石资源;其次,冶炼设备更为先进,燃料问题解决,不但出现马排,牛排,东汉初年更出现了水排,并且用煤做燃料,既可提高温度,又可延长燃烧时间;第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战国块炼铁的基础上,增加锻打次数,使夹杂物减少,钢的成分均匀,组织致密,强度增高,从而跃进到“百炼钢”阶段。并出现了“炒钢”法,如1994年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发掘中,出土的铁矛,经金相鉴定为由炒钢叠打制成。炒钢技术被誉为继铸铁发明后钢铁发展上的又一里程碑;最后,在淬火工艺上,使用在刃部局部淬火的技术,既增强了刃部的锋利程度,又保留了背脊部较好的韧度。如河北满城汉刘胜墓曾出土一柄铁剑,经化验,其原料是块炼铁,经反复加热渗碳,多次折叠锻打而成,属于“百炼钢”工艺的早期产品,而其刃部经淬火处理,硬度极高,而脊部未经淬火处理,韧性保持较好。

    钢铁生产技术的进步,使钢铁兵器得以大量装备军队,并迅速取代青铜兵器,成为主兵器,从而使我国军队真正进入铁制兵器时代,并促进了骑兵的发展。

    2、远射兵器

    弩:汉代骑兵发达,“强弩长戟”是主要装备。用于远射兵器的弩,在汉代有了长足发展,先秦的弩机,牙,牛,悬刀由栓塞直接装在弩臂的机槽内,很容易劈裂,不能承受更大的张力。而从汉长安武库,山东淄博临淄齐王墓等出土的弩机来看,西汉以后,在弩机外加了一个匣状外壳“郭”。弩机的各种机件,用栓塞按一定组合关系装入郭内,再把郭装在弩臂的机槽内,可容纳张力更大的弩机。另外,汉弩加高了机牙上的望山,并在其后侧增加了刻度。如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十六件弩机,一件就是在望山后有刻度的。射手可以根据目标的远近,按不同的刻度瞄准,准确性大大提高了。

    镞:从样式看,西汉初箭镞的样式仍沿用秦代,如其剖面呈正三角形的秦式铜镞(“羊头”簇),占满城汗墓同类器的93%。而后期,汉镞加长,并且东汉时,箭镞上出现放置毒药的小凹槽以提高杀伤力,且镞身多呈长铤圆柱形,并有四棱镞出现。

    3、长格斗兵器

    格斗兵器可分为扎刺兵器,劈斩兵器,砸击兵器等。此时,长格斗兵器多为扎刺兵器。(长格斗兵器中用于劈斩的大刀,砸击的大锤,狼牙棒等多盛行在唐以后)“汉代长兵,似侧重戟与矛,汉矛以近于后世之长枪,汉戟亦与周戟异形,且有双戟之制,介于长兵短兵之间。汉初虽偶用铜戈,大抵前世之造,其式仍如战国式,为斜体内长有后刃之戈”①

    戈:戈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兵器,有秘(杆)和横装的戈头组成。主要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斗由于戈不是刺杀兵器,在以骑兵为主的西汉军队中作用不如戟大,故逐渐被淘汰而成为饰物。如山东淄博临淄齐王墓出土的金龠铜戈,长22.5CM,高12CM,造型华美,形制与战国相仿,但已是仪仗饰物,而非实战兵器。

    戟:是由戈与矛结合在一起而发展成的一种兵器。汉以前,戟多为“十”字形。而汉代为了适应骑兵作战需要,主要用于勾,割的“内”消失,从而成为“卜”字形。戟适于骑兵刺杀,且向前弧曲的小枝可叉可钩可刺可挑可斫可挡,具有较强的杀伤力。这种“卜”字形戟在汉墓中多有出土,如在满城汉墓,杭州古荡汉墓和盱眙东阳汉墓出土的长柄钢铁戟,“卜”字形,全长226---250CM。另外戟在汉代不但是实战主要兵器,而且也是一种主要的仪仗兵器。《汉书·东方朔》“武帝坐未央前殿,东方朔持戟立”。在南阳英庄出土的持?(罩以赤黑绸布的戟衣)戟吏的画像石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这种仪仗化的戟---戟

    矛:是一种直而尖利的扎刺兵器,汉代矛多为钢铁矛,其较前代更为窄长尖锐,利于刺扎。其叶和锋都呈扁平壮,长度不断增长,长汉城武库铁矛长22—25CM,福建崇安汉矛残长58CM,而四川金堂焦山东汉铁矛竟长达84CM。汉代步兵用矛称铩,骑兵用的矛称槊。

    4、短格斗兵器

    剑:《释名·释兵》曰:“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剑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其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别的兵器无法比拟的崇高地位。汉代的剑,最大的变化有两点:钢铁剑彻底取代了青铜剑;剑体日益窄长且剑锋更尖锐。汉代剑经历了由防身自卫武器到近战格斗兵器的转变。从而实战功能提升,成为一种重要的格斗兵器。如阳陵出土铁剑140把,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铜剑4把,铁剑25把。这些都可看出西汉早期,剑这种短格斗兵器的重要性。而且汉剑较之前代,多为钢铁剑其延伸性强,故长度增加,剑体变窄。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剑残长1.46m,为已知出土汉剑中最长的。铁制的长剑在西汉前期就完全取代了战国以来的青铜短剑。从出土实物看,汉剑剑长在1m以上,剑宽多在5cm左右,剑身平直而薄,剑锋更尖锐,剑格多于剑身一体。但由于剑身单薄,重量较轻,劈斩效果受到限制,不利于骑兵作战,故在西汉后期逐渐被厚背直刀的环首刀所取代。

    刀:西汉时由于骑兵战术的发展,这种利于劈斩的近战格斗兵器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取代了剑而成为后代近战的标准兵器。汉代刀,刀体修长,厚背直刀,长度多在一米左右。柄的后端作为扁圆的大环,故称为“环首刀”。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环首刀,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的随葬品,通体残长62.7cm,由刀身、刀茎、刀首三部分组成。刀身细长,刀首环形。东汉时冶炼技术的进步,使得制作更为精良的环首长刀得以出现。1974年山东苍山东汉墓中发现的环首刀,长111.5cm,刀身宽为刀背厚度的三倍,刀身饰有精美的错金火焰纹,刀身上有“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大刀吉羊宜子孙”十八个错金铭文。永初六年是公元112年,卅即将炒钢锻造后反复锻打三十层。经金相鉴定,其含碳量仅为0.6—0.7%刃口经淬火,相当锋利。经100倍显微镜观察刀的断面,可看到硅酸盐夹杂,均匀分布为三十层左右。通过出土汉代实物和相关画像石来看,汉代刀刀柄多用木片夹起来,外缠粗绳,但无护手。但从《中国兵图说》第140页图3来看,此时似乎已出现吞口。

    5、防护兵器及马具

    铠甲:铠甲由保护头部的胄和保护身体的各部位的甲组成。汉代时铠甲使用已相当普遍,称之为玄甲。通过对满城汉墓一号墓、广州象岗山二号墓及山东临淄齐王墓出土铁甲分析,可以看出汉代铁甲重5公斤至20公斤,由早期的秦式札甲向鱼鳞甲过渡,由身甲,垂缘,披膊,筒袖等部分构成,皆无领,右开襟,以织绵包边,皮革和丝绢衬里。胄的实物资料有:1980年在吉林榆树县老河深村属于东汉初期的鲜卑墓中发现一顶铁胄。铁胄由胄顶和胄片编缀而成,胄顶是半球形,胄片有长短两种。其形制直到六朝仍没有明显的改变。

    马具:从出土的汉代骑兵佣来看,所有马匹皆配有辔,鞯等马具,但没有鞍,镫,说明骑兵在作战时的能力还尚未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骑兵佣还得排为严整的方阵,整齐出战。

    武器装备是战争的工具,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