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私生子_第345章 清娘的贡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45章 清娘的贡献 (第1/2页)

    高丽竟成率军一路狂追,终于在距离武藏不足二十里处,追上慕容志他们,这里处于关东平原,地势开阔,对高丽竟成十分不利。

    但武藏城已遥遥在望,大军被他带出,如今城空防守空虚,若是再躲避,任慕容志攻打武藏城,估计城中老弱撑不过半个时辰便告失守。

    无奈之下,高丽竟成只得选择与慕容志他们决战。

    他把军队一分为四,打算从四面猛攻,以期形成混战的局面,这样慕容志他们的燧发枪就难以发挥威力。

    他有近两万武士,而慕容志和平正盛合起来才一万人。哪怕其中一面的武士全部被燧发枪射杀,只要剩下的三面能冲入敌阵,高丽竟成就依然能保有优势兵力,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高丽竟成一分兵,慕容志就把他的伎俩猜得一清二楚,他也迅速布局,等高丽竟成的联军从四面冲上来,平正盛的一万人突然从中间裂开,露出一条南北走向的通道。

    平正盛负责迎击东西两方的敌人,这样一来,在单个方向上,他的兵力就不少于高丽竟成。

    而慕容志的四百人也一分为二,通过中间的通道迅速转移,阻击两北两面,如此便能给予高丽竟成最大的杀伤,只要射杀了两面的敌人,慕容志相信联军必溃。

    当然,慕容志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万一扛不住的话,他这两股人马就可以通过中间的通道。迅速汇合,脱离战场,反正老子不跟你玩混战。

    两百人,能组成六十人一排的三段射击阵列,足够了。高丽竟成的联军大部分是步兵,几千人簇拥在一起,但队形很散乱,如牦牛一般咆哮着冲过来。

    对小日本的战争艺术,慕容志是嗤之以鼻;

    日前小日本大战不多。通常都是各个大名之间为了抢夺地盘,而引发的混战,那种混战不讲什么阵形,和街头混混打群架没什么分别。

    因此他们平时也很少训练什么阵形,而更强调的是个人勇力,根本不可能达到宋辽那种大军团作战时,能摆出严密的阵形来。

    日本要等到战国以后。因为战争的频发,各个大名之间互相吞并,战争艺术才会有质的提高。

    八百米,这对高丽竟成的联军来说,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距离。莫容志这边已经率先拉开了大战的序幕。

    随着连成一片的枪声响起,弹子呼啸而去,一排射完,第二排接着射,往返不息,根本没有个停息的时候;

    联军一窝蜂地冲上来。前面一排排的武士倒下,他们不但没有散开,反而挤得更紧密。仿佛那样能让他们变得更安全。

    这使得慕容志这边几乎没浪费一颗子弹,枪枪要人命,这种三段射击法,五六秒中就会有六十颗子弹出膛,三分钟就能射出近两千发。

    而三分钟敌人还没冲过四百米呢。

    他们手上的盾牌大多是藤盾,阻挡不了要命的子弹。一蓬蓬血花爆溅而出。一排排武士扑倒在地,震天的咆哮变成了凄厉的惨叫。这种挨打无力还手的局面,实在让人绝望。

    等冲近三百米时,几千人马已经死伤一半,如此惨重的伤亡率,让联军的勇气一泄而光,冲锋的脚步不禁缓慢下来,最终演变为大崩溃。

    南北方向的联军瓦解,东西两面的见势不妙,也随之溃逃,高丽竟成精心准备的一场大战,还没等他们放出一箭,就变成这模样。

    慕容志得了杨逸的命令,加上新补给了弹药,对高丽竟成的溃兵再不客气,一路追杀,顺势攻入武藏城之后,更不忘踏平武藏的军令。

    两天时间,武藏城变成一座余烟袅袅的废墟,高丽家的男子全部被送到天照大神那里去了,女子则成了营妓。

    这么做是了为震慑其他大名,别再妄图抵抗,否则下场会很凄惨。

    平安京里,杨逸接着捷报,只是谈谈一笑,他正在安排带来的那些专家,准备为日本的采矿业作些贡献。

    日本现在发现的金银矿藏已经很多,但每年的金银产量却不算高,原因是日本的冶炼技术非常落后。

    为了尽快从日本得到更多的金银,杨大岛主把带来的工匠分派出去,有找矿经验的带人找矿,熟悉冶炼的前去教授日本矿工提高冶炼技术。

    原来的历史上,在明朝时期,因吹灰法从高丽传入日本,使得日本白银的产量得到几倍提高。

    用吹灰法提炼白银在唐朝便开始盛行,目前大宋也一直沿用此法冶炼银矿。

    所谓的吹灰法,是一种分离银铅的方法。银矿一般含银量很低,炼银的技术关键是如何把银富集起来。

    由于铅和银完全互溶,而且熔点较低,所以工匠们在炼银时加入铅,使银溶于铅中,实现银的富集;

    然后吹以空气,使铅氧化入炉灰中,使银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白银产量。现在杨大岛主很慷慨地传授给了小日本。

    赶紧把产量提高,角鹿港那边那有许多运银船等着呢

    石见地区杨大岛主也派出人手。

    堀河已经将山的石见西海道九州岛的萨摩和大隅割让给杨大岛主,但目前三地还控制在地方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